俄国反舰导弹的命中精度为何较差?据说其命中精度相对较差,用战斗部
据说其命中精度相对较差,用战斗部的大威力来弥补精度的不足。这是因为俄在电子设备水平上不如西方国家的原因吗?
呵呵!随便说说! 楼主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从SS-N-22日炙开始说起! 因为这是俄罗斯第一款现代化实用型超音速反舰导弹! 说道命中精度,鱼叉为单发95%,而日炙只有单发80%,表面看的确低了些。 造成这一差距的远影并非雷达引导头的罪过,而是速度和设计思想的差异。 速度上说,鱼叉毕竟是亚音速导弹,其最大速度为0.75马赫,相比日炙的2.3马赫,低得多了。速度的差异导致了末端修正偏移系数的差异,这个系数是用来计算目标移动或导弹受到气流影响后重新修订航向的。这个系数与速度成二次线性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速度越快,这个系数就会越小,且呈二次线性递减。当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时,该系数趋于零,意味着导弹发射后无需修正直线就能命中目标了。 如果导弹真的可以几十倍于音速的飞行,这个系数还真就不用了,可事实上导弹不可能几十倍于音速飞行,所以导弹必须由这个系数修正,而人类的计算机能力是有极限的,64位处理器在全位寄存器模式下,其末位舍弃的位差的二次方乘以速度也会是不小的偏移,这就使得导弹越快,其线性偏移也会越大,除非导弹速度快到一定程度,这个偏移才会回归。 这个计算机误差,是导致导弹精度下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设计思想造成的。 鱼叉采用的制导方式为惯性+指令--主动制导模式,此模式下,导弹从发射到进入末制导之前,指令系统需要在雷达的帮助下锁定目标。多数时候舰载的鱼叉必须在预警机或其他飞机雷达的协助下才能完成前阶段制导。 之所以需要这个中继制导过程,是因为导弹速度慢,鱼叉射程130公里,但速度最大只有0.75马赫,从准备到达到100公里左右的射程,起码需要12分钟,而现代军舰在这一事件段已经可以以20节速度巡航4海里或以30节高速拜托6海里了。 导弹要是只依靠惯性飞过去,中途不进行指令修正的话,肯定要脱靶的。而添加了中继制导后,导弹不但不会脱靶,且命中概率大幅度提高,但前提是空中的侦查力量作为保证。 而俄罗斯没有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多数时候会面临空中劣势,而此时军舰的反舰作战就变成了生死战,因为己方的侦查力量在报告敌人方位后不是迅速逃跑,就是立即被干掉,而舰队也最多有一次机会实施攻击。 因此,为了弥补空中力量的不足,俄罗斯家才热衷于制造超音速导弹。超音速导弹至少到今天,还是理论上的航母杀手。原因就在于速度。 以日炙为例,其加速性超过鱼叉9倍,从准备到发射到90公里的射程,全程不超过5分钟,而实际飞行时间约为2分15秒,留给宙斯盾系统的反应时间就是这2分钟。 因此宙斯盾从发现目标,锁定到武器准备尚来不及完成,导弹就到了,因此日炙及其后继型均采用了惯性--主动制导的模式。由于没有中继制导,即使速度快,导弹在末制导阶段也将面临大过载机动以修正航向,加之速度快造成的线性偏移,二者结合导致了超音速导弹的命中精度低于亚音速导弹的局面。 这并不是引导头的罪过,反之俄罗斯和乌克兰生产的无线电引导头质量和性能都是不错的呢!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