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究竟为什么要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呢?仅仅是信仰或意识形?
他们的或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但就此就对一个种族实行灭绝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了,在欧洲也还有很多和德国不一样的信仰,为什么单单是犹太人?还有很多在中国避难的犹太人他们最后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谢谢!
纳粹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反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西方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人是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人民惨遭杀害,其余人口则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世界各地。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到处迁徙,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宗教感情演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      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一次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   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   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希特勒将此理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   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资料来自:搜狐 永记中国的恩情——二战来华犹太人几乎全部幸存 春又至,哈尔滨犹太公墓的工作人员李芳斌用清水擦洗过他很熟悉的每一块写着希伯来语和俄语的墓碑,再摆上一枝鲜花。多年来,在中国传统的祭扫先人的日子清明节和其他重要节日,中国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告慰长眠于此的犹太人:灾难已经过去。   以色列副总理访华,专赴哈尔滨祭扫亲人墓地   在哈尔滨近郊,一座被称作“皇山墓地”的公墓中完 好地保存着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人公墓:一处犹太建筑风格的大门连接着由葡萄藤搭成的甬道,甬道两侧是600余个保存完好的大理石、花岗岩墓碑——这些写着列文、考夫曼、奥尔梅特等犹太人名字的墓碑和不远处成百上千的中国人墓碑静静地比邻安息。   2004年6月,以色列副总理奥尔梅特访华期间专程到哈尔滨犹太人公墓祭扫祖父母和亲友的墓地,他说:“感谢你们保护好我们家族的过去,并让在这里的犹太人感受到尊严,我们将永远铭记中国人的恩情。”   同年9月,100余位原居中国的犹太人及后裔来到这里拜谒先人,他们把中国视为“自己的再生之地和故乡”,因为中国是“一个给了我们健康童年、幸福青年以及高贵人格的国家”。   上海、哈尔滨曾是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   原居中国犹太人的“中国故乡寻根热”掀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中国,尤其是以上海、哈尔滨为代表的城市,曾经是犹太人在远东栖息的乐土,从欧洲纳粹屠刀下逃命来华的犹太难民在这里寻到了东方的“诺亚方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述笑向记者介绍,哈尔滨曾是犹太人在近代远东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欧洲的反犹浪潮妄图将犹太民族灭绝的时候,哈尔滨曾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这里的犹太社区人数最多时达到2.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体系。   随着1931年日本入侵并占领中国东北,一系列由日、德法西斯党徒支持的反犹活动猖獗起来。法西斯党徒频频冲击犹太人的商店、学校,打碎犹太会堂的玻璃,绑架勒索犹太富商。   中国接纳的犹太难民超过加拿大等5国接纳的总和   2004年,73岁的原居中国犹太人伊萨克·夏皮罗重游哈尔滨中央大街时,不禁回忆起这一段他经常从母亲口中听到的历史,尤其是当时引起世界震惊的“卡斯普事件”。   1933年,哈尔滨著名的犹太富商、马迭尔宾馆经理约瑟夫·卡斯帕之子西蒙·卡斯普遭绑票并被杀害的事件,使哈尔滨的反犹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西蒙是一位卓越的钢琴家,1933年8月,西蒙携女友(伊萨克·夏皮罗的母亲)外出途中,西蒙遭人绑票并被杀害。事后,哈尔滨和上海的犹太社团都就此事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了抗议。哈尔滨犹太社团为西蒙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侨民参加了这一葬礼,并高呼反对日本当局要求惩办凶手的口号。   伊萨克·夏皮罗曾对记者说,后来他的母亲移居美国几十年,还经常回忆起在中国的岁月。“我母亲告诉过我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中国人自己也处在民族危机之中,但是他们对犹太人的友善和帮助从来也没有间断过。中华民族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民族!”   此后,法西斯对犹太人迫害增多,大批犹太人纷纷从哈尔滨辗转到中国的其他城市——天津、上海等地。仅上海一地,从1933年到1941年,就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除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时,仍有大约2.5万犹太难民在上海栖身,当时中国接纳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所接纳的犹太难民的总和还要多。几乎所有在中国的犹太人都熬过二战而幸存下来   我国著名犹太学者潘光今年年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列,代表了两大古老文明。中国一度成为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安居乐业的乐土,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人和犹太人在上千年的交往中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尤其是60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中国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共同的磨难将两个古老的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健说,从纳粹屠刀下逃亡的犹太人不仅在中国找到了避难所,还得到了同样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人民的鼎力相助。纳粹德国的不断施压以及日本对犹太人政策的反复无常,使在中国的犹太难民处于前途未卜、有时相当危险的境地。所幸,最终几乎所有在中国的犹太人都熬过二次大战而幸存了下来,靠的就是世界各地犹太人以及中国人民无私的帮助。   “八一三”后,上海市民仍克服种种困难接纳大批犹太难民   “八一三事件”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在这种困境下,上海市民仍然克服种种困难接纳了大批欧洲犹太难民,并给予了无私地接纳和真诚地帮助。   当年的上海市民,特别是欧洲犹太难民聚居的虹口地区市民纷纷腾出自己的住房给犹太难民居住,中国医院收治了许多犹太难民,抢救了其中不少人的生命。1945年7月,美国飞机误炸虹口犹太难民居住区,造成31名犹太难民死亡、250名难民受伤,周围的中国居民虽同样伤亡惨重,但仍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抢救出许多犹太难民,在现代中犹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动人的一页。   从最新发现的材料来看,当时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总领事何凤山也向身处危境而又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伸出了救助之手,签发了大量入境上海的签证。中国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还曾提出一项计划,建议在云南建立一个犹太人寄居区,以接纳更多的欧洲犹太难民。   改革开放后,当年的中国犹太人纷纷携子女重返“故里”寻“根”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当年的中国犹太人纷纷携子女重返“故里”寻“根”访友,有的还来华投资经商,参与到“故里”经济发展的热潮之中。在时隔30年之后的1978年,劳伦斯·嘉道理勋爵再次造访“故里”时,在留言簿上写到:“我们对自己从小生长的国家充满感激之情。”此后,他在大亚湾核电站投资数亿美元,被誉为该工程的港方开拓者。   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在1993年访问上海时,代表以色列人民向上海在二战期间为犹太难民提供避难地表达了诚挚的谢意。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参观了上海拉希尔犹太会堂,他在贵宾簿上写道:“我们知道许多被迫害者在上海找到了避难处,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历史。今天,我们在此向那些尽其所能帮助受害者的人们表达感激与敬意。” 资料来自 :东方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