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民币是由央行发行的,那么央行能不能控制流通中货币的总量?
当然可以啊。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方法:   尽管货币供给量的货币并不完全由政府(中央银行)决定,并不完全等同于政府印刷的钞票,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强有力地影响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下述三种方式。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在金融市场上,中央银行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是各种政府债券。买进或卖给出有价证券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买进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从而增加货币量。卖出有价证券,使得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2.调整贴现率 贴现是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方式。当商业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再贴现与抵押贷款都称为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切现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收回货款,贷款的减少也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3.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 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变动准备金率则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假定商业银行的准备率正好达到了法定要求,这时中央银行降低准备率就会使商业银行产生超额准备金,这部分超额准备金可以作为贷款放出,从而又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准备率就会使商业银行原有的准备金低于法定要求,于是商业银行不得不收回贷款,从而又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货币供给量。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工具外,中央银行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道义上的劝告,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投资业务进行指导,要求商业银行采取与其一致的作法。这种劝告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也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