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
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您说得不错,不过我更希望这个“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区”,而是一个“心灵休养区”。 不得不说的是,现在国内的佛教旅游区商业气氛过度,而对佛教名山圣地的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品味不高。其实,并不是说商业和文化内涵有矛盾,而是说商业的形式是否应该更契合其固有的文化品味,发掘其中真正的精华卖点,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来凸现其综合的意境,把旅游从“观光游”上升到“意境游”的层次! 就拿五台山来说吧!我去五台山有过三、四回,但真正感觉最好的却是第一次--大概早在1993年。五台山是清凉山,又是表般若智慧的文殊菩萨道场,这个山的文化内涵特质是:清凉智慧!--就是能够给人心灵的热恼、浮躁降温的那种智慧觉受。五台山无处不文殊,朝五台是感受行走于其山水之间、感受到其清凉禅意、获得智慧启示,岂非面见文殊,又何必一定要在程式化的五方文殊像前大把烧香,才算朝觐呢?想93年那第一次朝礼五台,以一挚诚之心,延黛螺顶上山长阶,三步一叩首、默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千多级台阶,一个头一个头叩下去,一次次闻到台阶上泥土味道,随着接近山顶、随着台阶的越发陡峭,竟觉身体越发轻松,附近并没有溪水,但耳中有断断续续听见奇特“咕噜咕噜”的水流注之声(莫非是灌顶水?)。在黛螺顶上礼拜五方文殊菩萨像后,回望一路拜上来的那千余台阶,心中忽然有种感触:朝礼其实在路上已经完成,文殊菩萨未必在这香烟缭绕的庙堂中端坐,想必正与那些虔诚信士在朝礼路上携行啊!后来返程下山往火车站时,车窗外看到遍布五台山的那种一株株挺拔而不张扬的小松,忽然感动地泪下,仿佛看到《法华经》上无数默默无闻的本土菩萨从地下涌出的场景,清凉的大爱遍满山间,是的,文殊菩萨为我等送行! 设想一下,五台山如果少一些泛滥的香火和店铺,多一点供游人在朝礼之路这个过程中感受“清凉”的设施--比如,多一点供游人体验佛教文化内涵的林间禅堂、山间茅棚,或者随时都可不经意地聆听到法语禅机的茶社和讲堂,那是否更美妙呢? (今年消息:五台山为了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已经决定把大部分商业设施迁出台怀镇--迁出山外,在山外另建旅游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