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50天了,一般边吃奶边排便,且肚子咕咕响,并伴有烦躁,排便时?
排便时一般都要吃奶,而且不断踢脚显得烦躁,排便时间大概一小时
孩子一吃就拉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口唇———结肠反射,简称唇肠反射。 人的肠道可分为小肠和大肠两个部分,大肠自上而下又可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个部分。小肠的由蠕动、摆动、分节运动共同构成。当由胃而来的食糜进入小肠后,小肠蠕动使食糜向前推进、摆动使食糜混合,分节运动进一步加强食糜混合,以利消化,同时吸收营养成分。随着小肠运动的增强,回盲部括约肌松弛,使小肠内容物————食物残渣进入结肠。结肠的蠕动十分缓慢,所以食物残渣在结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在10余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结肠粘膜吸收,同时,经过肠内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而形成了粪便。结肠便是粪便的暂时贮存场所。正常人的直肠通常是空的,没有粪便滞留,当结肠蠕动开始时,才将粪便推入直肠,随即刺激直肠壁内的神经感受器,经神经传至脊髓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这时才能将粪便排出。医学专家经研究发现,有些婴儿只要摩擦其口唇,即可使结肠蠕动增加,也就是说结肠的蠕动往往都与孩子吸吮(进食)同步。因此,粪便就在此时进入直肠,便的感觉也常常在吃奶的时候产生,这就是婴儿的唇肠反射。由于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成熟,排便动作不能受意识控制,所以一有便意,大便即被排出体外。由此可见,婴儿在吃奶时排便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消化不良。宝宝排出的便并不是刚刚吃进去的奶水,因为这些奶水一般要在胃内停留好几个小时,排出的大便大约是7-8个小时之前吃进去的奶水所产生的便。因此,只要宝宝的体重逐日在适度增长妈咪便不必多虑。如在最初的3个月,每周体重增加180-200克,3-6个月时每周增加150-180克,6-9个月时每周增加90-120克,9-12个月时每周增加60-90克。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发育,断奶以及合理的排便训练,以后会逐渐形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不需用药治疗。当然,因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除外,应及时诊治。 肚子咕咕响是肠鸣音,孩子新陈代谢很旺盛,肠管蠕动较快,这是正常现象。 至于烦躁,初生到三个月的婴儿,会有经常发作的腹绞痛,原因不明,三、四个月后症状自然消失。 宝宝生病情绪会“说话” 健康的宝宝有时难免会有病痛,而年幼的宝宝往往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怎样才能及时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呢?儿保专家表示,可以通过以下五大征兆了解宝宝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多汗 生理性的小儿多汗常见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厚等,还有的在吃饭或吃奶时全身出汗或额头冒汗,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且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也比成人多。 而病理性出汗往往出现在小儿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如:平卧或睡眠时,也可能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病理性多汗除多汗外,往往还伴有其他的疾病症状,如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身体虚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多见于此类多汗;而空腹多汗应该警惕低血糖。 专家提示:给孩子勤洗澡、勤换内衣和被褥,以保证皮肤的清洁,尤其是腹股沟、腋窝等皮肤褶皱处要多清洗。母亲在哺乳的同时应适当多喂水,年龄稍大的孩子应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房间温度要适宜,防止过冷或过热。 2、食欲变化 健康的儿童能按时进食,食量也较稳定。如果发现食欲减少、食欲突增或者拒食的话,往往是宝宝患病的前兆。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锌、维生素A或D中毒也都可能引起食欲低下。 生病宝宝的食欲改变并不仅仅体现在食欲不佳上,有些疾病还会使食欲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儿童糖尿病,多饮多食,吃不饱,即使吃得多,体重也还是不升反降。 专家提示:对于由进食习惯不好而引起的食欲不佳,家长千万不要对之用哄骗、打骂的方式来强迫孩子进食。 3、睡眠不佳 生病的宝宝通常夜间睡眠状况都不好,如: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稳等。各种疼痛,如牙痛、头痛和神经痛等都会使宝宝夜间睡眠不好,瘙痒、肠胃系统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会使宝宝从夜间睡眠中惊醒。 睡前烦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后颜面发红、呼吸急促可能是发热;患佝偻病的宝宝也常会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后大汗淋漓,平时容易激怒;而睡觉前后不断咀嚼、磨牙,则可能是睡前过于兴奋或有蛔虫感染。 专家提示:检查被子和尿布等情况,如果没有异常情况的话,则可能是疹子、发热或咳嗽。 4、情绪反常 从情绪变化也能看出宝宝是否可能生病,健康宝宝在他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饱满、两眼有神、不哭不闹,而且容易适应环境,但生病的孩子情绪往往异常。 宝宝发热常会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口唇干燥;而目光呆滞、两眼直视、两手握拳常是惊厥预兆;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除以上明显征兆外,宝宝还可能表现出萎靡不振、烦躁不安或爱发脾气。父母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就诊。 专家提示:对于宝宝因疾病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父母一定不要对他呵斥,一方面要予以理解,另一方面更要爱护他。因为疾病和情绪可以相互影响,宝宝疾病会使他情绪发生变化,而不良情绪又会加重病情。 5、排便异常 排便异常也是宝宝生病的征兆,便秘和腹泻都预示着宝宝身体不适。95%的便秘属于功能性原因,这并非身体本身异常,通常给宝宝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纤维食品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多活动,增强参与排便肌肉的肌力,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但如果是新生儿出现便秘,最好还是要找一下儿科医生,以排除身体本身的异常。 病理性腹泻可从大便的性质来分析腹泻原因,如小肠发炎的粪便往往呈水样或蛋花汤,而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多为白色米汤样或蛋黄色稀水样。 专家提示:腹泻宝宝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肠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养的孩子要少吃油腻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泻。同时,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宝宝臀部,并用毛巾擦干,涂些爽身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