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族性,民族性指什么内容,根据什么标准界定的,
什么是性,民族性指什么内容,根据什么标准界定的,
民族性:先进的根基 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 文化的民族性或民族性的文化对于本民族来说是基础,是根。这是因为,民族文化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深入到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之中;本民族的许多特征是由民族文化造就的。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性是文化的脊梁,是文化的价值所在,是文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特征和规律,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彰显或隐蔽地体现在其民族性之中。对于文化来说,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是否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此一民族文化能否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文化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民族文化总是在维护和承继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随着本民族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总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和吸收、融合中不断丰富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决定于它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落后于时代,是民族文化走向自我消亡的开端。 民族文化要创新发展,决不能囿于本民族的狭小圈子内。历史证明,是否具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包容性,是民族文化内容是否丰富,形式是否新颖,能否源远流长、创新发展的关键。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盛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从汉唐以来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文化又实现了与外来文化的几次大的结合。一次是汉唐时期印度文化伴随着佛教的输入,与中国儒学、道家学说的逐步结合;一次是明末清初西方文化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次是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输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大的变革;一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输入,使我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正是有了以上四次外来文化的大的输入,与外来文化的几次大的结合,特别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相结合,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蔚为大观、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西方文化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上具有强势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固然主要决定于西方在经济、科技上居于领先水平,但与其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也不无关系。我们知道,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正是它的哲学、逻辑、数学、自然科学及其蕴含的理性价值,开启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线索。但古希腊文化本身是融合了古埃及、巴比伦、腓尼基、阿拉伯等西亚文化的结果。在此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又实现了欧洲各民族文化以及与中国、印度等东方文化的高度融合。当然,所谓西方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因为欧美各国各民族还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 创新是一切民族文化的本质性要求和生命力所在。结合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机制。这种结合的过程表现为引进(输入)、碰撞、渗透、适应、融合的过程,这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在整合中形成发展优势的过程。 当代文化发展之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就总体而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就没有强大的文化力——虽然不排除在文化的某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本国本民族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之根本。 民族文化应当既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价值观是一切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任何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这种文化实际上是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它的意识形态性。作为民族文化,还要适应本民族不同的阶级、阶层及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的需求,因而必须有广泛的群众性,否则就不会为广大人民所认同。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大众文化之于大众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若止于大众文化而没有“阳春白雪”也是不行的,因为那就几于宣告本民族文化的消亡。因此,高雅文化,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以及创造这种文化产品的代表性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所以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会因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而中断,也不会因国力的衰落而湮没,但应随着时代的前进,在承接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特别是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提炼和充实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