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什么东西是永远都不会变的,是亲情吗?人们都说亲情是永恒不
人们都说是永恒不变的,为什么?在今天亲情也会变呢~``?变的让我真的无法呼吸~~~~~~~~~从小一起成长的姐妹为什么?会变的哪么让人以难以接受呢~~~`` 在金钱利益的压力下,为什么人格变的哪么微不足道呢~ 请告诉我,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呢?连最珍贵的亲情都变的让人无法接受呢~~~~~` 请告诉我~~~``````
是美!!亲情也是美的啊。审美 究竟什么是美呢?我们为什么要去探询美呢?为什么不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缺少不了美呢? 所谓美,不仅仅是外表上的“黄金分割线”,还有内在的美,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这里我不便多说。 先上网查查吧,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我在SINA的搜索引擎里面输入了“美”这个词,有什么自然美,看上去很美,还有“美特斯 邦威”,呵,看来要找美不是那么容易的。 突然看见一个帖子:“什么叫美”,一个很有见解的大师回答了这个问题: 美是一种极其微妙的东西,有时晶莹而细致,有时朦胧而薄弱。它仿佛是一道闪电,快得让人抓不住;仿佛是一层薄纱,轻得让人托不起;仿佛又是一团烟雾,浓得让人看不透。   美的感觉,就像画家上色时需要什么程度的浓淡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是需要用心摧测,细心琢磨的。   是美。生活就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上面有蓝色的爱情、白色的友情、红色的亲情和其他颜色的情感绘制而成的美。美得错综复杂,美得扑朔迷离。  人性是美。如同那万里长空造就傲骨雄鹰,人性,铸造了一个人的生活。人性是没有美丑之分的,残酷是有余的蓝;优柔是如水的粉;仁慈是耀眼的红;坚强是活力的绿……五彩缤纷的人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人性,所以世界美得醉人,美得纯粹。   美,是初春河上漂过的第一丝草垒;是幕晚天际掠过的飞鸿;是清晨满天飞扬的朝霞;是月光如水漫漫的庭院;是满坡黄花间盈盈动人的少女笑魇;是令你怦然心动的温暖与温柔。  洋槐花宛如漠漠飞雪般散落在人家庭院;青石彻咸的古井里,小铁桶在晶莹润滑的井壁丁冬作响;雨丝中袅袅撑起的红油纸伞;小酒店里怀抱一管大烟杆半翕着双眼品味的老农人,这些我们熟悉又亲切的,不也是美。 美是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只要我们肯发掘,人间处处都是美。 其实这篇文章已经很美了,优美的辞藻,精炼的语句,动人的感情,无一不诉说着美,看来这位大师是个对美有深刻体会的人。的确,美是生活,用这些抽象的词汇更能说明什么是美。、 我们再来看一个对美的见解: “美”字由“大”和“羊”组合而成。 在原始社会,哪家的羊大,其家就会显得富足,家人也塌实高兴,心里就会美滋滋的。由这里延伸,美其实是一种满足一种愉悦,美由你的感官来传递。比如你看到的东西让你舒服愉悦,那就是视觉上的美。你听到好听的声音,比如让你愉悦的音乐,那就是听觉上的美。你嗅到好吻的气味比如花香,让你陶醉,那是嗅觉上的美。你吃到大厨作出来的烹饪,满口流油,大汗淋漓,那就是美味,是味觉之美。你恋上一女孩,虽不漂亮,但你就是觉得她的相貌让你留恋让你顺眼,那她就是你心里的美人儿。 一切让人顺心的,舒坦的,愉悦的感觉都是“美”。美有忧伤之美,含蓄的美,悲壮的美,雄伟之美,辛酸的美。当一个人处于忧伤时,一幅忧伤的图画或音乐与该人此时的心境协调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忧伤而愉悦的诗意,这就是忧伤美。由此类推,一切与人的心境协调一致,让人心灵有愉悦舒服的感触的都是“美”。 无疑,这个对美的见解更加明确,先从字意上去拆解,是“大”和“羊”,更联系到了中国的古代社会,的确也很精辟。 最近有一部书和电影,名字都叫“看上去很美”,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孩子的世界,这是被成人忽略的一个奇妙世界。所有的人都经历过童年,但不是每个人都记得,就算记得也往往支离破碎,王朔帮我们回忆起来了。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帮助大家找回那些逝去的记忆。这部小说是王朔作品中如此动情的一部,我觉得它是王朔所有作品中最有灵魂的一部。它是一部幼儿的成长画像。 说到美,不提提美学不行啊。美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门学科所包含的问题的探讨同人类的审美意识史一样久远。在中国,先秦许多思想家都明确地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其中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都深入地探讨过美学问题。在西方,古希腊几位著名思想家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美学问题发表了相当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一直影响甚至左右着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说它年轻,是国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近代才确立起来的。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d Baumgarten,1714—1762)从建立完整的人类知识体系出发,指出构成人类心理功能(活动)结构内容本有知、情、意三个方面,与之相对应,应有三门学科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研究“知”的为逻辑学,研究“意”的为伦理学,而“情”却还没有一门独立的、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于是鲍氏呼吁建立一门研究感觉、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并提议用“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来命名。1750年,鲍姆嘉通以《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为书名的拉丁文专著出版,从此,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鲍氏便也被称作“美学之父”。其后,康德、黑格尔在他们的美学著作中沿用了这一术语,并把美学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最早用汉文把“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译成“美学”,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把它引进国内,也使用了“美学”这个名称,并渐渐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   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已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美学学科的创立也已有两个半世纪之久,但由于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迄今为止,美学家们还没有就美学的定义取得共识,关于什么是美学,众说纷纭。最常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其一,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其二,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其三,美学是有关审美经验的价值论;其四,美学是表现的理论;其五,美学是艺术哲学;其六,美学是原批评学等。这种状况反映出美学这门学科仍处于尚不成熟和不断成长发展的阶段;它所研究的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区别还没有被充分揭示清楚。   撇开美学的定义,具体考察美学的对象、范围和问题,则可以看到,自古至今美学研究大体不外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美的哲学,即关于美和艺术的哲学探讨:包括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自然美的本质,真善美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辩或分析。其二是审美心理学,即审美与艺术经验的心理学探讨:包括审美感受的特征、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美感心理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艺术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心理等问题的分析研究。其三是艺术社会学,即关于艺术理论一般原则的社会学探讨: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等方面社会学研究。   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它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美,特别是艺术美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的经验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人类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它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按照美的规律欣赏美和艺术,美化生活、美化世界、美化自身,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最近,又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距离美学。有人回答说:伴侣间的“距离美学”应该像诗人舒婷所畅想的那样,相爱的男女如同橡树和木棉,大家站在各自的天空里互相欣赏、互相爱慕,但在泥土里,他们的根须却是紧紧相缠的。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就是这个道理。 言归正传,什么是审美?如何审美?一个人的品位是和这个人的综合素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和综合素养紧密联系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中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因此也很难说审美仅是人类所特有的。 审美的范围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就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是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人为什么要审美?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这个世界,那人们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出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因为物质丰富而带来的心灵空虚。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我想审美的最高境界或许就在这里吧! 再来看几幅图片: 这几幅图片,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你发现了没有?我这几幅图片里面没有女性!自古以来,女性都是美的化身,纯洁,高雅,美丽的女性象征着美的主体。但是,我所说的美,请不要片面的理解为表面上的美,我们更寻要内心的美。 爱心“晋AT”感动整座太原城(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06月08日03:19 山西晚报 本报6月7日讯 今日是高考第一天,贴着本报与山西交通广播“爱心送考生”标识的2000辆“晋AT”,成为龙城最激动人心的风景。他们的热心行动感动了考生和家长,也感动了无数太原人。   早晨7时不到,太原六城区上百居民小区、宿舍院外都有等候考生的“爱心送考生”出租车。“晋AT”们自豪而又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考生:博爱车队的“晋AT”的哥们刮了胡子,换上新衬衣、领带,的姐们特意化了淡妆;友情车队的师傅们自己饿着肚子却给考生准备了矿泉水;红旗车队打着大幅标识,所有车辆清洗一新……   每有考生到跟前,不问远近,的哥一律痛快地一声:“上车!”每放下一个考生,“晋AT”们便又开始在路上巡行,开考时间未到,他们总希望能多送几个考生。他们不计较路途遥远,不考虑耗油多少,甚至于拉到考生的满心欢喜,没有遇到的则有些失落。   尽管活动是“送”考生,但是考后“晋AT”一样主动到校门口接考生回家。一天时间里,贴有“爱心送考生”标识的2000辆“晋AT”把接送考生当作一件神圣的使命,明灯车队的杨师傅说:“把孩子们安全准时送到考场,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在路上,在小区、学校的门口,贴有本报“爱心标识”的出租车的司机亲切得如同一家人,认识不认识的都互相打招呼、聊天。看着他们,许多没有标识的的哥羡慕不已,也纷纷主动加入到考生的爱心队伍中,或自己印个标识,或接上考生也免费。今日,到底有多少辆“晋AT”参与“爱心送考生”活动实在难以计数。   远在寿阳同源出租车公司的的哥赵师傅打来电话,称本报和省交广电台举办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深受感动,也自发组织起来80多辆车免费接送当地的考生,希望本报以后有什么事也通知他们。   今早7时29分,本报热线(0351)4286666接到了第一个致谢电话,此后有上百位家长致谢本报、省交广电台及“爱心送考生”的“晋AT”们。晋机考生家长孔海鹰来电话:“看到出租车司机一大早排队等候考生,晋机宿舍每一个人都很感动。”考生王乐(化名)说:“这是我成长中最重要的一课,我永远不会忘记高考,真诚祝福所有出租车司机。”省城义井的刘燕萍女士说:“这次活动太人性化了,感动得我想哭。”……   高考第一天,这个日子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为了能让省城考生平安、快捷地到达考点,2000辆爱心出租车也上路了,本报记者随之记录了出租车司机们的感人故事。   这一天,的哥真辛苦   饮料温暖贫困考生   7日早晨7时10分,晨曦初照,记者和李师傅已经走在了接考生的路上。李师傅说:“这是孩子们的关键时刻,咱得把这岗站好。”记者和李师傅要接的是家住省城水总社区的李英、王慧、刘敏(均为化名)等3名贫困考生,她们的考点都在小店区。热心肠的李师傅为她们准备了饮料。   准新郎昨天特别忙   7日早晨7时10分,第一位考生前来乘车,雷锋车队的队员将他们引至队伍末端晋AT5526车前,让的哥郭春顺送他去考场。看着大家善意的微笑,小郭脸红了。“小郭就要当新郎了,早就和女朋友商量好今天去拍结婚照!”大家叮嘱小郭送走考生后就别回来了,“这里的车够用”。没想到40分钟后,小郭又拉着另一位考生返回。原来,这位考生急着回来取落在家中的准考证。队员们一再咛嘱小郭路上慢行,“只好让你的新娘子多等等了”。   把方便留给人家孩子   雷锋车队副队长张治国的侄女张丽芳今年也参加高考,为了保证7时赶到长风小区接送其他考生,张治国与侄女约好6时就去家中接她。清晨6时30分,张丽芳就被叔叔放到了12中考场大门口:“当时校门还没开,一个人也没有,我把她孤零零地放下走了!”   让“专车”假装偶遇   7日早8时,车牌为晋AT6919出租车将家住太原小北门张然(化名)送到了小店育才小学考点。6日下午,张然的妈妈打来电话向本报求助,希望晚报能安排一辆爱心出租车送女儿参加高考。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压力,张妈妈希望司机师傅不要告诉孩子,装作是偶然遇到的。7日下午3时,张然的妈妈和姨妈特意赶到本报报社,希望当面感谢情意车队的李晋东师傅和本报。李师傅也通过本报祝愿广大考生能考取好成绩。   的姐带病接送考生   送小井峪考生小魏到太原5中考试的王大姐是奉献车队惟一一名女的姐。她告诉记者:“3年了,我每年都要去送高考学生”。6月7日早晨7时10分,王大姐准时到达小魏家楼下等着,生怕迟到。闲聊中记者才知道,王大姐是带病送考生的。进考场前,王大姐和小魏约好了这两天的接送时间。中午1时40分,王大姐顶着太阳,又在小魏家楼下等上了。   实在的哥说到做到   7日上午11时30分,考生结束了上午的考试,陆续走出19中考点大门。爱心出租的司机们又是递矿泉水,又是开空调,16辆出租车很快坐满了考生。   记者上了一位张师傅的车,张师傅说,等考生时,有家长问可不可以提前预订出租车,多出钱也无所谓。张师傅告诉他们,既然承诺是免费的,就一定要做到。两位家长在张师傅“爱心送考生”的标识背后写下了考生姓名、准考证号,还有感激的话语……   电波传情意      7日下午6时至7时,本报两名记者做客省交通广播《家有TAXI》,与听众、读者一起交流,分享“爱心送考生”活动首日的点滴感动和真情。在1个小时的节目中,出租车司机和家长、考生纷纷打进电话,讲述了在这场献爱心公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哥的姐们的无私奉献,在高考第一天感动着这座城市。   特别的礼物      7日早7时,省城长风小区大门口50余辆雷锋车队的出租车整齐地分三队排列。一位在小区居住的民生医院负责人见状,让医护人员送来三整件瓶装矿泉水。同时还为“爱心送考生”的的哥们每人送上一份173元的免费全身体检卡。“的哥们不容易,他们爱心送考生,我们也为他们送来关心与爱!”   从7日早7时29分开始,本报的热线电话(0351)4286666铃声此起彼伏,考生、家长还有广大市民所说的一字一句,都是满怀感动。   道谢电话捂烫本报热线   手机尾数为6303的吴先生来电说:我昨日与车牌为晋AT0307的司机张师傅结成对子。今晨7时,张师傅准时出现在我家楼下,当得知他是从晋源区赶来时,自己心里觉得特别过意不去。   上午的考试快结束时,张师傅的车出了状况。我就说不用来接了,修车要紧。结果张师傅联系到车队的严队长“替班”,说做好事不能半途而废。我现在正与严队长在一起,太原的哥真是好样的!   手机尾数为1222的张先生来电:车牌为晋AT6261的出租车虽然没有挂“爱心”标识,但一样把孩子免费送到考场,谢谢他。   座机尾数为5573的小李来电说:我是今年的高考生,谢谢晋AT4789司机叔叔接送我考试,为了接送我,他连生意都不做了。   小灵通尾数为3909的孔先生来电:早晨看到出租车司机排队在晋机宿舍门口等候考生,小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爱心晋AT”是太原的一面旗帜,反映了太原人的精神面貌,希望这面旗帜一直飘扬。   手机尾数为8159的张先生来电:虽然我的孩子没有参加这次高考,但我还是要感谢爱心的哥们,祝他们事事开心,事事顺利。   这个特殊的日子,汇聚了太多人的努力。在得到家长、考生和广大市民感谢的同时,的哥们也说出了心中的谢意———感谢交警对他们的支持。   挥汗指挥畅交通   7日中午11时30分,考试结束。在太原市实验中学门前执勤的交警一大队三中队民警分头行动,一人指挥过往车辆,一人指挥“爱心送考生”车队整齐就位,另外3人控制学校门前的人车秩序。站在马路中央,站在车流中,三中队民警梁忠泽满头大汗,可他仍专注地疏导交通。   为考生亮“绿灯”   7日上午8时15分,驾驶晋AT5973出租车的郭新勇师傅在省城新建北口十三冶一中门口,接上一个神情焦急的高考学生。交谈中得知,女孩胡春(化名)。眼看着开考时间就要到了,郭师傅加快速度,赶往胡春的考点平民中学。不料,在经过另一考点育英中学的时候,交警设的隔离带拦住了郭师傅一行的脚步,如果绕道的话,会花很长时间,车上每个人的心都揪了起来。   无奈之下,郭师傅和胡春母女只好向值勤的交警说明情况。交警一听,当即让郭师傅的车跨过隔离带。就这样,郭师傅最终及时地将胡春送到了考场。 这就是一个及其感人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人翁不是女性,但是这就是美,呵,我的审美就是如此。 关于审美我就说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