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没有永远都不会消失的“物质”——“空”,物质只是“光”和“能”的幻影。 永远都不会消失的,只是物质的“光、明性”,那就是所称的“佛性”、“神性”,也就是物质和世界的本原(本源)——绝对时空,这个绝对时空不只是纸上的,而是完全可以体证且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的: 修行,就是时刻体证它:所以,上帝是活着的上帝! 体证到绝对时空,人就证入不死不生的“永生”境界——佛教称为涅??。 人一得永生,也就不再贪得无厌,不再贪生怕死,而变得宁静、平和、充满智慧福德、大慈大悲。 宗教,就是让人们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原来是那么富有,整个世界都是“我”——还有什么好贪的? 我,是永生的,贪生怕死还有什么意义? 如此,再大的磨难又算得了什么——耶稣就是榜样! 迷信,有两种: 迷信宗教(死在文字里——宗教文字只是寓意,意在文外); 迷信科学,不信因果(世界何处没有因果律?),认为人只是这一辈子,死了就一了百了,从而恐惧、贪得无厌,迷惘而无所适从..... 我真切地希望,我们应该将心量放大:科学是极大的方便,我们在应用科学时,要充满智慧,要有长程的眼光,不要短视,不要急功近利。 科学和宗教本来是一体的,要相互印证,相互取长补短。 宗教之间要共同提高。 在科学,质能守恒且质能互换。 实质上,质是幻影(现象)而能量(光、明)才是本质(神、佛、道)。 (符号),信息,结构,能量——是一体的。佛教是法报化三身,基督教称为三位一体! 同出异名,仅此而已! 玄学: 体 相 用 佛教: 法身 报身 化身 道家: 神 气 精 儒家: 仁智信 义(愿) 礼(履行) 基督教:圣父 圣灵 圣子 信(灵,光) 祈祷(愿) 诫,爱 科学: 能量 信息 结构 净土: 信 愿 行 密宗: 空 明 大悲 修持:慧(观,智) 定(止) 戒(福,悲) 修行: 见地 修证 行愿 上表有些牵强附会,但愿能够让您有所了解 物质和空间在时空的任一点上应都是平衡的,这应就是“真如、寂灭、如如不动”的本义。物质中有空间,空间中有物质,空间和物质相互交融和转化,纯物质或纯空间应是不存在的,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物质和空间是瞬息万变的(“空”的本义)。物质和空间对立统一,其本质即是能量和能量的效应(或说光和光效应)。 物质从能量(光)→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质→物质的组合(化合物或混合物)的层次性,与佛教中众生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所谓三界六道)应是相互对应的。光有波粒二象性(其实应就是意识和意识的效应),人体和人的意识在科学上的最终归结也应就是波粒二象性(波即意识的觉性,粒即意识的带质境),也就是说人与物在本质上是一体一致的,人物是互通互动的。科学实验最终在于分别,在于“百闻不如一见”,人的认识和分别与科学实验最终是互通互动的或说是相互影响的,最终受制于已有的知识和实验者的主观因素(意识和情感)和人的物质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交叉影响,视觉的极限是光,因而光和与光同一层次的基本粒子物质(在人或为光的意识效应,亦即意念、思维波的效应;在物或称为光电效应)或应是人的分别和科学实验的极限,光子(基本粒子)、光速应已是极限,比之更基本的物质或理论假说的实证,应都将受制于“测不准原理”,因而也就有爱因斯坦“所谓的科学只是人的错觉而已”的感叹,而最终将目光和心念转向神(宗教)。 “神就是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光,“光明无量,无所障碍”,宗教界早就认识和体证到物质和世界的本质(或曰真理)。 所谓空、易、道(均含有简单、本原、变化不定、不可把捉的含义),其实就是循环(轮回)和变迁(无常但不断灭),而见性、觉性或说光明性永恒不变(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起灭生死本是一体而不二,人我一如,人物(天)一如,这应就是神佛道或曰真理的本义。 万事万物是一体而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体证到这一点,就能了脱生死,觉悟而不再迷惑(这应就是成佛和永生的真义),自由自发自在自觉,随心所欲,随机应变,随缘应境,游戏神通变化莫测(觉即法身,愿即报身,意即化身,法报化三身一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唯在觉悟与净信而已,圣凡的差别或在信力、愿力、念力之大小、净染即报化身不同而已,在本性或曰法身上是同一与共的,这或应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的真义)。迷执小我,不能体证法身,就会流转生死(生死只是一种错觉,因迷惑不觉悟故)。 万事万物是为相,为本体所起之用,各有特性,因其意、愿、业力差别故,而其光明性是为抽象,是为共性,共性依存于特性,不随特性变迁,了达假象真空、真空不离假象而生万象,是为中道,是为觉悟,是为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皆为剩语”。 终极而言,事物的任一特性都应有与之相异、相对、或相反的相应特性存在(这应就是阴阳学说的精髓)。但似乎有一特别的例外,那就是中性的光,而光却又可看成是宇宙的实相(基本粒子乃至由其构成的万类万象本质上都是光)。阴和阳总量相等、相反(相对、相待)而相成,物理学上最终或可称为光电效应: 阴阳和总反应式: ○+1 (阳) + ○-1(阴) =  ○ (和)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 (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 等量、等阶异性基本粒子在高速高能条件或状态下,相互对撞而质湮并产生同步光:可视为解构化和结构化,即粒子解构化和光结构化,或光解构化而粒子结构化。或许终极而言,所谓物质(质量)应就是基本粒子(妄念)的相互缠结,而空间(能量,觉性)则就是光。光的波动性表现为信息,粒子性表现为粒子物质化,最终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结构,相应的(物质)信息对应相应的(物质)结构,二者的结合就是相应的物质符号或假名。而光电效应的实质应就是心识,或说,心识的实质应就是光电效应。佛学上咒语(真言)表现为一定的律动(波动),即可产生相应的物境或身心效应(前提或应是意识的专精而无杂念),或应可从中找到“科学的依据”。这或即是所谓的心灵致动或称意念致动,关键或应在于信力或念力或与修持者的功力场效应有关。 结构化与解构化应总是同步同值的,事物特性的显现应表现在其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上。科学研究的着眼点似乎(只能)是物质(基本粒子化、光或能量的效应)而不是能量,故而称为“唯物主义”,而修持的着眼点或立足点应在能量而不是物质,故而被称为是“唯心主义”(心,非意识、心脏,更非二十八宿的心宿,亦非中心,而是特指觉性、物质和世界的本原):其实心物不二,心物一元。相应的,信息或负熵是科学研究的重点,而熵或与修持密切相关。科学或重在生化、极化、差等,而修持或有赖“死”(返回、回归、回复、复归,特指意识的死而非肉体的死)、平衡(中和)、平等(无差别)。乐观乎?悲观乎?其实“死”(除妄断惑、死尽偷心)正是为了更好地生(证真、永生、生死无碍、生死一如),平衡(去极化、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不知死,焉知生?不知和平稳定,如何更好地建设以实现和平、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我们的目标是拓宽我们整个的感情空间解放自己,去拥抱所有生物和美丽的完整本性”。(爱因斯坦) 时空与物质应是相互缠绕的,基本粒子(包含光)是部分与整体的相互缠绕(亦即光和光效应。一即是多,一多含摄,重重无碍,这正是华严境界)。相对论说明时空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时空是弯曲的(拓扑结构:最后的也是最先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伟大的,最复杂的也是最简单的,最高深的也是最浅显的),隐秩序理论也说明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卷入的(没有背景也就没有主题,没有环境也就没有人类)。我们不应该忘记:科学、文化、文明是从宗教脱胎而来的,宗教是科学、文化、文明之母。科学、文化、文明既经脱胎出来,则科学又成为宗教之父。修行修持如没有科学、文化、文明的修养,不是瞎子也会是弱视;有志有识之士如没有宗教的熏陶,或也会好心铸成大错。 本质而言,光构化或应就是修持的本质,或曰最初方便。修持的本质或应就是切身体证物质或曰身心的光本质性,所谓法身,无量寿光,始证生死一如,而后更好地由光起用,所谓乘愿再来,化度人间。 信息(念、识)应就是光电效应,有什么样的信息就有什么样的结构与物质(物质没有永恒确定性,因而只是符号)。(念力即业力或愿力,应就是信息;念生身或称愿生身或意生身,应可对应结构和物质)。信息的传播是弥散、周遍的,遍于一切时空中,只要有足够的灵敏度、感应性和定向定位性(禅定力),应就能任意提取(或感应,最终应是光电效应,就如无线电或光导通讯)相关事物的相应信息。时空本是一体的(法界法身)时空中任意一点应是时空整体的全息,从本质上讲,万物平等、万物一体。这或应是能量和信息的本质,也或应是宗教的最终本质。 由生物化学、数理逻辑、电子计算机技术可知,思维(特指逻辑思维)本质上应就是光电效应,思维应就是极化(形成正负电进而形成电流)、极化的变异(电路的通断,在数理上分别表示二进制的0和1,也应就是佛家所谓的“变异生死”: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生死即生灭、变异、通断,亦即0和1),通过电路设计形成与数理逻辑电路与、非、或门相关联的程序结构(硬件),结构本身包含、组合、反映着信息、程序(软件),信息、程序的物理构成模式应就是图象(符号),而图象则是通过空间点阵(结构)来实现的。空间点阵结构表示相应的信息,信息的组合形成程序。总之,信息、符号、结构是循环相因、层层递进的。这也或许正是生灭(0和1,生死即无明)和由生灭所构成的“众生、世界”。 光电效应:电是光的波动(律动)、极化(而磁则是电效应,或说光电效应,最终则应是光效应)。神、气、精本质上应就是声、光、色,生命或物质的差异性应与声、光、色的谱系结构密切相关,而声、光、色本质上应就是光电效应。 按佛家观点,光即电,电即光,而波动(律动)和极化或应就是一念无明,应只是凡夫俗子的习惯性错觉而已(所谓业习、业力、根本无明),无明源于分别(所谓明上加明,即如头上安头,此即基督教的原罪。无明即痴暗,明暗即通断,即0和1,即生灭,即生死)。 所谓超越或解脱,最终应只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方法而已(应特指与逻辑抽象思维相对应的直觉、形象思维),或一种结构状态(身态、心态,亦即境界,思维应是与物质状态或境界相对应的)而已,这种思维或状态或可称为本体思维或本觉状态。在此境界中,心身、物质或精神,一切的分别思维表现为即时现量(所谓当下即空,当体即空。可谓真正地面对“现实”。纯粹的现实只是当下,也就现而不实:刹那生灭、转瞬即逝,唯一大光明藏,一切物境“影现”而已:或如睡意朦胧看电视时的那种觉受,无人无我、如梦如幻、无思无欲、无得无依),一切无染无著,自在无碍,唯有清净空明的觉性不断,一切自如如。随缘应境而又万缘放下(语言文字也是一种缘,与现象界万事万物相伴随,音声影象而已,是为信息,现量的或才是确切的,离开现量应即妄想)。现量也罢,妄想也罢,一切应都是不实而又无虚的。 直觉意识应是自我意识的根本和源泉,同时也应包含个体意识、社会意识、生命意识、自然意识(自然规律、自然效应或作用)。它或应是体证生生不息的活着的统一体(物质、生命的本原,亦即神、佛、道)的基本方法。同时,直觉意识应并不排斥自我意识,而应是使自我意识服从、包容、偕同于直觉意识(正所谓“天人合一,人神合一”),而不是自我意识与直觉意识(物质、生命本原的意志或效应)相脱节、相背离(所谓“人神分离”)。关键是,自我意识应在直觉意识的基础上实现(而此时自我意识应混同于直觉意识),直觉意识应并不导致自我意识的丧失,而应是自我意识的圆满展发和永生,并且也应是包容有无数个体自我(从而形成“大我”)的“大自我意识”。 一切都是能量,能量表现为一切。 一切都是能量,但没有(不能证明或显示)一种确定的物质(即性质确定、永恒不变的物质)称为能量。所以,或应可以说,能量只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所反映(对应)的信息和结构具有无穷的变异性,因而一切都是无常(空无自性)、生生不息(变化不定,但不断灭)的:这就是“空”!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切都是因缘而起(此即因果),因缘而起的一切都是无常、没有实体且变化不定的;正因为空无自性,因而一切又都因缘而起、而变化。 如果一定要用什么表示能量的话,那么似乎只能是“光”!——阿弥陀佛、神、道都是光(光明),而光明性应亦即空性、觉性、法身佛。愿力的集合(或效应),可类比光电效应所产生或构成的程序,应即报身。愿力在一定时空的展现、表示(或谓程序现行),能量表现为相应的物质形态,应即化身。实际上,三身是一体的:化身即报身、法身。一切都是自性(能量、觉性、佛),自性能生万法(万事万物):万物有灵(自性,即觉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能量,都有觉性,都无常变异而又不断灭),但在现象界却又是有差别的(众生各有愿,各有业命,各有因缘果报: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差别基于分别,基于无明、业力! 客观真理告诉我们:研究物质和科学亦即万事万物的现象和规律,其极致最终归结为能量,宇宙、世界、时空中的一切都是(且最终只是)能量或能量的效应,这对唯物主义者来说,是普遍承认而又不争的事实、知识或真理。由此,唯物主义者应当知道:万事万物(即一切各具结构形态的物质及其关系)都有能量的特性,能量表现为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能量,能量即是万事万物的概括和总结。没有一种确定的物质可以称为能量,但所有的物质本质、本体、本性上即是能量,亦即万事万物在根本上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实相无相无不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的一种形式即是光,(或者可以说)光本来就是能量,能量本来就是光。基本粒子、分子(分子团)、物质(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现象世界;基因(基因组)、细胞、组织(器官)、生命,乃至整个宇宙时空,也都是如此(如上类推,同理可证)。 唯物主义者应当知道,(依据高能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能量(狭义的能量应即是光),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在能量或说光的层次或境界里,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以及上下左右前后大小的空间差别或分别,无所谓纯净污染、大小长短之分,贵贱尊卑之别。超越了现象界中的基本粒子、分子、物质、现象世界,超越了基因、细胞、组织、生命,乃至整个宇宙时空。(就人体以及人体觉受而言)超越了五官(眼耳鼻舌身,及因五官而生的)意识(精神、心理作用),超越了使五官和意识起作用的物质现象(结构形态、波动音响、辐射、渗透、反应变化、关系作用、交流感应等),超越了五官和意识的分辨了别、分别判断作用(而进入一种所谓的潜意识或曰无意识状态,当下即空,当体即空。色香味型、声色犬马都为幻影,名利富贵、潇洒风流由来一梦)。 在能量或说光的层次与境界里,也就没有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以及二者的论争,也就没有什么物质和意识、存在和精神以及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没有什么野蛮愚昧迷信、文明文化科学,更不会有什么种族分别和隔离歧视、圣凡智愚、尊卑贵贱,乃至人我时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身心五官、六欲七情、爱恨贪舍、得失贫富,乃至老少苦乐、生死忧欢、福康灾患,也都成为戏论。没有什么野蛮和文明战胜野蛮,没有什么原始和进化取代原始,没有什么迷信和科学化解迷信。同时,也就没有什么真理和真理的探求与获得。这是一个无时无处不在的真正无差别的大同世界。这是一种无思无欲、自在无碍、福德广被、慧光普照的大自在境界。不须寻觅,只要信证,具智信仁义勇的人们啊,以自己的身心证悟能量吧! (请试将上两段文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比较比较,看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