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
请问大师:SU-47真的只生产了一架吗?为什么说它的前掠翼具有独特的优势呢?多谢啦!
我想用自己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目就是:没落帝国的无奈——苏-47. SU-47真的只生产了一架,而且是个五金杂货店,是个拼凑的“产品”。我以为,苏-47目前既是俄罗斯的鸡肋,又是其无奈的遮羞布。 俄罗斯苏-47战斗机又名“金雕”前掠翼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1997年9月25日首飞,最早被称为S-32,不久改称为S-37,2002年又被重新命名为苏-47。其设计重点突出在大迎角下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以及飞机的低可探测性,基本的尺寸和重量数据与苏-37类似,机头、机尾和座舱与苏-35相似,起落架与苏-27K相同,采用苏-35/37的4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概念研究始于1981年。其设想也采用高低搭配,大致与美国的F-22和JSF相对应,分为重型的多功能战术战斗机(MFI)和轻型战术战斗机(LFI)。外界认为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从八十年代末期正式研制下一代战斗机样机。前苏联在二战时缴获了纳粹德国的几架“容克-287”喷气式轰炸机和大量技术资料。在已有的基础上,前掠翼战斗机又凝聚了苏联专家近50年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解决大量技术难题。新型战斗机至今仍是俄罗斯航空方面的最高机密,因此具体情况的报道多来源于新闻媒体的分析和猜测。 前掠翼飞机在全世界航空发展史上非常独特,至今成功实现飞行的主要有三种机型:纳粹德国时期的“容克-287”喷气式轰炸机,于1944年2月进行了首次飞行;美国小型前掠翼验证机X-29A,于1984年12月24日完成首次飞行,在1985年12月13日成功完成了前掠翼飞机的世界上首次超音速飞行;俄罗斯S-37“金雕”前掠翼战斗机,于1997年9月25日完成了首次试飞,后被正式称为苏-47战斗机。 其实。据我所知,纳粹德国时期的“容克-287”喷气式轰炸机之所以采取的前掠翼技术,开始并没有气动外形上的考虑,而是因为弹仓设置位置的原因,考虑到飞机纵向重心的问题。没想到却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价值逐步被美苏各国所认识,并进行了探索。 我们来看看所谓的前掠翼技术的四大优势:   1、结构优势   前掠翼结构可以保障机翼与机身之间更好地连接,并且合理地分配机翼和前起落翼所承受的压力。这些优势用其它方法很难达到或者不可能达到,它大大提高了飞机在机动时、尤其是在低速机动时的气动性能。此外,前掠翼的结构设计,还可使飞机的内容积增大,为设置内部武器舱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隐身性能。   2、机动优势   前掠翼技术可使飞机在亚音速飞行时具有非常好的气动性能,从而大大提高其在仰角状态下的机动性。若前掠翼布局与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综合使用,还可使其在空战中更具优势,其近距空战机动能力将成倍地提高。   前掠翼在气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的升阻比高;能保证机翼与机身之间更好的连接;有利于起降;并且,它的最大好处在于机动性,这种优势在亚音速范围内最为明显。如果将前掠翼布局与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综合使用,飞机在空战中更是如虎添翼。   3、起降优势   与相同翼面积的后掠翼飞机相比,前掠翼飞机的升力更大,载重量增加30%,因而可缩小飞机机翼,降低飞机的迎面阻力和飞机结构重量;减少飞机配平阻力,加大飞机的亚音速航程;改善飞机低速操纵性能,缩短起飞着陆滑跑距离。据美国专家计算,F-16战斗机若使用前掠翼结构,可提高转变角速度14%,提高作战半径34%,并将起飞着陆距离缩短35%。   4、可控优势 使用前掠翼结构可以提高飞机低速度飞行时的可控性,并能在所有飞行状态下提高空气动力效能,降低失速速度,保证飞机不易进入螺旋,从而使飞机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前掠翼的缺点: 前掠翼的严重问题是在结构方面,沿结构曲线方向的弯曲变形会使外翼沿气流方向增大迎角,增加外翼部分升力,进一步增加机翼的弯曲变形。在足够大的速度下,这种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使机翼弯曲折断。这个现象称弯扭发散。开始弯扭发散的速度称弯扭发散(临界)速度。为了提高前掠翼的弯扭发散速度,需增加机翼抗弯刚度,这就会导致机翼结构重量的增加,以致完全抵消采用前掠翼带来的好处。这是前掠翼飞机很少被采用的主要原因。70年代以后,有人提出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克服前掠翼发散的缺点,也就是通过布置不同纤维方向的铺层,使机翼的弯曲变形引起附加的负扭转变形,从而抵消由升力引起的前掠翼正扭转。这样可以得到不发散而重量轻的前掠机翼,前掠翼飞机遂又引起人们的注意。 美国在研制F-16的过程中(包括对X-29的试验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20°~-25°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美国人是非常现实的,在权衡各方面利弊之后,美国人没有在自己的第四代(也就是俄罗斯人说的第五代)采用这一风险极大成本极高的先进技术,而采用了成熟的后掠翼正常布局(甚至连鸭式三角翼布局都不采用),而将前掠翼作为技术储备留待今后开发。 俄罗斯人对此不是不懂,但是,在国力虚弱,资金紧张、人才流失的情况下,在自研的第五代战机迟迟没影的情况下,苏-47这种性能所谓先进的验证机,也就只能成为俄罗斯航空业务的成果体现,即聊以自慰、又对外遮羞了。 这就是俄罗斯的无奈。 以上观点,和各位朋友商榷,请多多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