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都有姓,有名,还有字,如: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但现?
姓氏学者呼吁恢复国人使用字号 民众看法不一   2004年11月25日 14:53:26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 (易凌 仇檀)中国学者呼吁国人在取名时使用字号,以传承中国古老的姓氏。从事姓氏探源及图腾文化研究近30年的学者王大有说,使用字、号古来有之。姓氏文化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9000多年,中国人从周朝就开始使用字号,直至“文革期间”字号被作为“四旧”而废止。 王大有说:“姓、名、字、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姓”区分了一个人所属的氏族血统;“名”为生养父母等长辈所取,寄托了祖辈的期望并具有个体识别的功用;“字”是对“名”的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号”是对“字”的进一步解释,适宜自勉、自励。 王大有以“诗仙”李白为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太白”在中国古代天象学中指代“金星”,金星在夜空中发出白色的光芒,这与其名的“白”相照应。而“莲”作为道教象征,象征着高傲与纯洁,代表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和一身傲骨。 “作为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化载体,姓、名、字、号不仅仅是区别于他人的符号,而与其信仰、追求相符,应慎重对待,”他说。 自古以来,人们所起的字、号大都意义深远,多取自《论语》、《诗经》等经典篇章,文雅而耐人寻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长辈对晚辈称“名”,晚辈对长辈或者在平辈之间自称“字”以示尊重的习惯,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 同时,王大有认为,恢复使用字号还可以解决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所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重名问题。由于中国人在取名时对某些汉字的偏好,在一些大姓中重名量很大,重名会给身份识别造成很大障碍,为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使用字号可以有效地区分同名现象,因为名的相同几率很高,但字号的相同几率就非常低了。”然而王大有的观点也引来不同的声音。中山大学教授、人类学家麻国庆就认为,取字、号只能是种个人行为,现代的取名方式已经被大多人所认同,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而传统字号的选取有着一套很复杂的系统,很难再被现代人重新使用和认同。 不少青年人也对使用字、号不以为然。他们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认同,但并不认为这种“古典”的称谓方式适用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22岁的大四学生赵蕊说:“取字、号感觉虽很文雅,但太麻烦了,听上去也很别扭,并不太适合现代人。”在北京从事市场开发的沈益宇也说:“向客户自我介绍,除了名字,要是再加上字号,人家哪有耐心,而且也记不住。” 同时,使用字号对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挑战。 “取字号区分同名是个不错的主意。”深受重名困扰的大学生王超对此很感兴趣,他目前所在的班级就有三个人叫“王超”,但令他顾虑的是:“如果我有了字、号,我应该把它写在户口本的哪一栏呢?我的身份证用不用更换?” 据北京市公安局证件制作管理中心的咨询人员介绍,居民身份证中的项目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要按照《身份证法》的相关规定办理,不能随意加减。字、号等称谓可以写在户口本“曾用名”一栏,但不具法律效应。王大有也坦言字、号真正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户籍管理方面,但希望借此“让大家认识自己姓氏中的文化传统的基因,振奋民族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