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指的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想使用现代的概念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空"的含义不是"无"的概念 所谓"四大皆空"的"空",人们往往理解为"没有"或"无".因为"空"的概念首先使人联想到的是"空无一物","空空如也".但佛教不是这么认为的. 从根本上说,佛教的宇宙观没有"无"的概念.佛教认为"地、水、火、风"是宇宙的基本元素,而世界万物则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素由于因缘和合而成的.同时,世界万物也最终回归于或分解成四大因素.也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无尽的过程. 但应该明确的是,佛教认为万物是回归四大,而不是没有了,不是"无",这是佛教关于宇宙观的一个根本立场. 佛教否认佛有创世的神通,因此,佛教如果认为世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么人们必然追问世界从无到有的那个瞬间是谁在起作用.这必然会导致有神论. 这里有必要比较一下基督教的宇宙观.在基督教看来,这个世界是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实现这个转变过程的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也就是神创论.<圣经>叙述的上帝创世过程是,"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就是神实现了从无到有.这个世界也是上帝忙活了六天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 所以,由于佛教的无神论立场,必然否定了宇宙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转折瞬间.万物归于四大也必然不是"无",而是归于实实在在的四大因素. 第二,佛教的"空"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生是苦海.请注意在这里佛教是承认人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象,不是"无".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正是看到了人生的生老病死四种现象才创立了佛教.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佛教把由四大构成的万物就看成是无,是四大皆无,那么佛教的理论演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所以,四大皆空不是四大皆无. 那么,佛教的"空"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在哲学上的无意义,无价值.也就是说,佛教认为,在四大基础上产生的世界万物无论多么五彩缤纷也是无意义的,也是无价值的. 另外,如果佛教承认四大是无,是从无到有到万物的过程,是有意义的,那么从宗教的发生学上看,人们就会把四大作为信仰的目标.因为四大既然是万物的源泉,就值得信仰. 在这里,我想展开说一点.任何一种宗教说到底是在追求一种人生永恒.只有这种人生意义的永恒才能实现人在死亡到来时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基督教是通过上帝这个永恒的信仰目标把人生的意义延伸到天堂去实现人生的永恒,而佛教则是把人生的意义延伸到涅磐而实现人生意义的永恒. 佛教正是把实现涅磐作为一个永恒的价值判断标准,才告诉人们四大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四大到万物,由万物必将回归四大,这是一个从原点到原点的过程,没有任何价值的无意义的重复.就是所谓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