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丕平献土"的愚蠢问题教科书上介绍的矮子丕平.矮子是说丕平个
教科上介绍的矮子丕平.矮子是说丕平个子矮吗?
丕平的家世颇为显赫。当年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之后,法兰克人在高卢地区定居建国,最初的统治者乃是墨洛温王朝诸王。但是这些克洛维的子孙远远没有其先祖的胆识才能,不学无术、贪图安逸、慵懒懈怠,顶多选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乘坐牛车巡游一番,国家大事是一概不管,文治武功半点也无,直搞得国家四分五裂、干戈扰攘。史书上记载:“王室久已失去了一切权力,除了国王的空洞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都入于宫廷长官——宫相之手,他们操纵全权。”宫相一职,原来不过是国王的大管家,负责宫廷财务和王室地产。后来随着诸“懒王”的衰败,宫相权力日重,逐渐掌管了王室法庭、官员任免、土地封赏等事务,甚至能统帅军队,将“懒王”作为傀儡操纵,到七、八世纪之交,宫相俨然已是国家实际统治者。 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继承父位,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实权。但他并不满足,还想获得王国最高荣誉,篡夺王位。丕平不想使篡位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惹起他人反感,他也需要勾结教皇,寻求教皇方面的支持,使自己篡位称王披上合法的外衣。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出使臣去见罗马教皇扎恰里(公元741—752年),切实了解教皇对丕平夺取墨洛温王朝的王位的态度,然后决定对教皇的取舍。使臣来到罗马谒见教皇,并向教皇提出了如下问题:“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教皇面对使者的提问,自然懂得矮子丕平的用意,于是讨好地答复道:“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掌权者应为王。”得到教皇的认可,矮子丕平便马上动手,在法兰克贵族及其附庸的苏瓦松会议上,“根据全体法兰克人的拥戴,众主教的奉献和贵族的宣誓”,废黜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把他关进修道院作僧侣,终于在这年11月达到篡位称王的目的,建立起了加洛林王朝。新即位的教皇斯提芬三世(公元752—757年)则亲自到高卢为新国王举行仪式。教皇模仿圣经上所载以色列——犹太国家创始人大卫国王(公元前1013——前973年)的榜样,将丕平和他的妻、儿涂上圣油。这一仪式使新王朝的国王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表示国王是“蒙上帝之恩当选”的神权国王,从而使丕平担任的国王成为上帝在世间统治的代表,反对国王就是反对至高的神。 丕平如此顺利地实现了称王的心愿,自然对教皇满怀感激。公元754年,伦巴德人入侵罗马,威胁到教皇领地,教皇亲往法兰克,向丕平求援。丕平出迎教皇于庞帝翁,让教皇乘马,自己徒步行走,装出一副恭谦的样子。教皇赐给丕平以“罗马贵族”的头衔,使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为罗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公元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称谓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 “丕平献土”后,东罗马帝国曾要求收回在意大利的这些失地,但是却遭到矮子丕平的严词拒绝。他的理由是:他来意大利是“出于爱圣彼得,而不是出于爱拜占廷皇帝之情。”向法兰克王国求援的教皇,虽然称矮子丕平是“意人利的摄政和保护者”,但又感到从“蛮族”国王那里接受献土,终归不光彩,于是又杜撰了一段所谓发现了“君士坦丁的恩赐”的档案文件,来为“丕平献土”一事蒙上较为光彩的法理根据。这个伪造的文件说,早在四世纪,罗马君士坦丁皇帝就把拉特兰宫、罗马以及帝国的西部交给教皇塞尔维斯特(314—335年)统治,而他自己在希腊旧城拜占廷建立新都,号为新罗马,定名君士坦丁堡。这个伪造文件暴露了罗马教皇渴望扩张领土的野心。为了给自己的领土野心和世俗权力辩护,历代教皇都把这个捏造的故事作为护身符、遮羞布。 丕平献土以后,罗马教皇因掌握土地,所以他既是天主教会的领袖又是教皇国的世俗君主,权势日增。11世纪时在发动十字军东侵中教皇势力逐渐强大,13世纪时达到鼎盛,罗马成为西欧教会和政治生活中心。往后随着西欧各国民族教会的兴起,罗马教皇的势力才逐渐削弱。14世纪初,教皇受法王腓力四世控制,教廷设在靠近法国南部的阿维农。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将教皇驻地迁回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