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行贸易规则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泡沫经济的崩溃,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调整阶段:上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股市泡沫和过剩生产能力开始调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状态;受美国“双赤字”的压力,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发生巨幅波动;经济全球化在推动 经济增长的同时,其收益分配的不合理日趋显现,致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反思全球化的后果,突出反映为WTO的多边谈判受阻,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和经济低速增长,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的势头。这种调整和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经济进入复苏阶段   以2000年的全球股市泡沫崩溃为起点,全球经济开始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的统计,2000—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8%、2.4%和3.0%。进入2003年第二季度,伴随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转入复苏阶段,其中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多年少见的增长率(8.2%);日本经济到第三季度实现了连续七个季度的正增长,复苏势头明显;受自身结构性矛盾和欧元升值的制约,欧元区经济走势较弱,但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超过去年,为3.2%,明年可达到4.1%,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   推动经济复苏的因素大致有两类:一是经过周期性调整,发达国家股市泡沫和高技术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现象明显缓解,企业债务负担下降,投资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二是发达国家政府实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的效果显现,多数国家不仅把利率降低到了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还通过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总需求。   发达国家的结构性矛盾与汇率波动   经济复苏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完成。发达国家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诸如欧元区的制度僵化、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美国经济的“双赤字”和居民债务负担加重等。其中,美国经济的“双赤字”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影响最大。受“双赤字”影响,过去一年多来,尽管美国经济增长率高于日本和欧洲,但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一直呈下跌之势。美元贬值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而且有可能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9月份流入美国资本市场的净值从8月份的500亿美元锐减至40亿美元,创下了1998年10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后的最低水平。鉴于下年度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加,汇率波动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与争夺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经过泡沫经济的崩溃和经济的低速增长,IT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已经大大缓解,但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依然存在。例如,目前全球汽车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超过20%,其中欧洲国家超过30%。以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为例,在经济调整阶段,代表高科技产业的NASDAQ最大下降幅度接近80%,而代表传统产业的道琼斯指数最大降幅不足30%,况且经历过去一年的回升后已基本收复了原有的失地。   生产能力过剩的基本格局决定了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企业仍然会致力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资。同时,随着经济复苏的实现,发达国家将会在新兴产业展开新一轮的争夺。经历近三年的调整,以IT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将会重新复苏,但技术进步的方向将会从技术创新转向技术扩散。与此相适应,发达国家将会更加注重对技术成果的保护。   在信息技术之外,发达国家将力图争夺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制高点。一般认为,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新一轮技术革新的主导产业。截止到2002年底,全球生物企业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和瑞士八个发达国家。其中,美国生物企业的收益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发展中国家中迄今只有印度加入到了竞争的行列。   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呈现并行不悖的格局。但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全球经济的低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一方面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速度放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制度层面的进展受到了阻碍。这突出表现为今年10月在墨西哥举行的坎昆会议的失败,致使多哈谈判进程受阻。在这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首次以共同的声音质疑现行多边贸易规则的不合理性,反对发达国家把它们的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集团的利益冲突造成了会议的失败。这是战后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第一次。它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反思全球化的收益分配问题。   坎昆会议的失败使多哈回合谈判难以在预定的时间表内完成。会议结束后,一些发达国家(如欧盟)把失败归咎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合作立场,并要求提出改革现行的谈判机制。另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则公开威胁今后要用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替代多边贸易协定。   虽然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不会因坎昆会议失败而瓦解,但由此引发的反应无疑会延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并且还有可能促使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并行不悖和相互促进转向相互替代。   事实上,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已经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把区域贸易协定当成一种新的竞争手段。欧盟在致力于“东扩”的同时,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双边经济合作,先后已经或正在商讨与墨西哥、智利、南方共同市场、中东与地中海沿岸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久前,美国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达成了初步协定;同时,基于和欧盟的竞争,在东亚、中东、非洲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谈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正在奋起直追,不仅立足于与东亚国家的合作,而且扩展到北美、南美和澳洲地区。总之,大国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把它作为回避经济全球化风险的避风港。   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我国而言,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大调整既是大机遇,也是大挑战。如何在对外经济开放中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全球经济复苏为我国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创造了新的条件。尽管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可能在一段时期会出现停顿,但全球贸易和投资会随经济复苏而回升,国际生产体系仍然是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核心战略。在全球性生产过剩条件下,信息产业又进入一个技术扩散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势头不会改变。   第二,全球汇率波动将对我国造成新的风险与压力。过去一年多来,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已经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政府关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决策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但这并不排除少数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继续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可能。此外,汇率波动还有可能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等造成新的不确定性。   第三,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受阻对我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坎昆会议失败无疑会延缓多哈谈判进程,但也避免了发达国家把不合理的贸易规则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结局,有助于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规则。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利益也得到了维护。另一方面,多边贸易谈判的停滞可能会阻碍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长期发展,促使一些大国转向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对于像我国这样尚未真正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来说,这将是一个挑战。   第四,我国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后来者,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不仅需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回避全球化的风险,为我国创造一个长期良好的地区经济安全环境;而且需要通过区域经济组织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但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各种经济、政治、外交关系和区域贸易体制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还都是全新的课题。   第五,全球传统产业的生产过剩及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趋势,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以更加合理的条件引进外资和技术,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另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在某些生产过剩严重的行业,即便我们拥有成本竞争优势,遭遇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是难以避免的。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