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的简介杭州的雷峰塔的相关资料。急!!!
的雷峰塔的相关资料。 急!!!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更多地称之为 “黄妃塔”。它是由吴越国王钱?m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西湖南岸雷峰山上建造的佛塔,位于日慧峰下净慈寺前。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珍藏有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龙莲座释迦牟尼佛坐像等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砖内,还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雷峰山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山巅原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与北山的保?m塔南北遥相呼应。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 北宋宣和二年(1120),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图》),列入西湖十景。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从此,雷峰塔和西湖北岸的保?m塔,被称为“雷峰如老衲;保?m如美人。”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 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 1999年底,浙江省暨杭州市人民政府郑重决策:顺应人民群众的心愿,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文物保护原则,发掘雷峰塔地宫,建造雷峰塔遗址保护设施,并对遗址保护设施的内在功能和外观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体量和风貌建造雷峰新塔,从而在中国风景保护和建设史册上留下了四项“天下第一”: 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支撑、承重主体的天下第一。 塔类建筑中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天下第一。 塔类建筑内部活动空间最宽敞的天下第一。 塔类建筑内部陈设最丰富的天下第一。 雷峰塔重建工程于2000年12月26日奠基后进展顺利。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如期落成,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通高71.679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它由保护罩、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和塔刹的高度为61米,地平线以下的保护罩为9.7米。 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石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高约45米,共分5层,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0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 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将重现。游人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美景能尽收眼底。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茏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而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m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