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使用的是什么冲锋枪?是德国的MP40,还是M3?以上2者有
是德国的0,还是M3? 以上2者有什么区别? 问题补充: 就是著名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所使用的.
瓦尔特使用的是德国的0冲锋枪。 MP40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是不同于传统枪械制造观念具有现代冲锋枪特点的方便批量生产而设计的第一种冲锋枪。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使用最广泛、性能最优良的冲锋枪。它曾经被称为“施迈瑟冲锋枪”,其实与德国枪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并无联系,他并没有参与该枪的设计。 上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作战,主要以阵地战和碉堡作战为主。 攻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的攻击对方的坚固工事,战壕和铁丝网,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他们以密集冲锋的形式接近冲入对方的阵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战中消灭敌人,夺取阵地。 可是,随着战争的展开,各国就感觉到了这种战术的重大问题。 由于军事工事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战壕的曲折复杂。即使在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毁战壕里面的所有人。同时重机枪的发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数很少,也可以给予冲锋的进攻者大量的杀伤。 实际上,一战爆发刚刚四个月,德法就分别伤亡了70万和85万人,而装备差劲的俄国人在一年内更是伤亡250万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远远强于进攻武器,这种残酷的现实就要求进攻武器在技术上的必须突破。具体来说,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他们人数和地形上的劣势,就要求他们有更猛烈的单兵武器。而当时的各国步枪,每分钟射速不超过10发,大部分战斗射速不过每分钟5发,这样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攻破对方的阵地。加上一战时期配着刺刀的步枪几乎有1.5米长,这么长的武器也无法在狭窄的战壕中使用。于是,一种由单兵手持,可以在近距离威力巨大的武器随之产生。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手提机关枪”的冲锋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锋枪的扛?之做为德国的MP18,他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他虽然装备部队时期,一战已经快要结束,德国败局已经确定。但是仍然在实战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德国人横扫盟军战壕的杀手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种武器的成功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兵工厂也曾经仿造过该枪,国内一般称之为伯克门冲锋枪或者花机光枪。只是由于当时中国国力差,无力大量生产,所以数量很少。各派军阀还进口过一批该武器。反围剿和长征时期的红军也曾经少量装备过该武器。一战结束以后,对德国冲锋枪深有恐惧的英法胜利者,在战后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枪,这也是对这种武器变相的肯定吧。 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赖于闪电战。而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使用。作为装甲部队来说,因为其的车载武器如火炮和机枪的使用,所以对于远距离的目标都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是,装甲车辆在复杂的地形,经常遇到近距离的各种武器的袭击。由于装甲车辆自身的限制,它对于近距离的袭击反映较慢。因此,他很需要车载步兵保护其近距离的安全,这个距离一般是150米以内。那么德国传统的毛瑟步枪的火力和射速自然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于是,德国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发明一种可以供装甲步兵和伞兵使用的速射冲锋枪。 在战前的十年内,德国陆续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尔玛冲锋枪,这些武器部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激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中,它们也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德国专家的专业眼光来说,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战时期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德军也并没有大量装备。 1938年,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德国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定型并生产了MP38冲锋枪,列装德军。MP38式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枪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枪。随即德军在1939年波兰战争爆发前装备了数千支该枪,基本全部由德国装甲部队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顽强的波兰人的士兵的反抗,MP38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他的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的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枪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险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口,使枪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 MP40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枪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枪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枪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枪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枪管退回到车体内。该枪结构简单设计精良,枪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在战争期间制作精良的武器简化生产工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军方考虑的主要问题。波兰战役以后,为了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德国军工企业根据实战的经验,在1940年再次进行改进,使它造价更低,工时更少,安全性更高。这个改进的型号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冲锋枪。MP40用大量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的机加工工艺的零件,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厂分头生产,在总装厂统一装配,容易大批量生产,甚至一些非军工企业也能分包生产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MP40冲锋枪。 根据统计,二战中间MP38和MP40一共生产了120万支。 MP40冲锋枪,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制造的简单性和造价低廉。 MP40取消枪身上传统的木制固定枪托、护木组件以及枪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的结构,主要部件都是钢片压制成,连唯一较费工时的木质枪托,也由钢制折叠式枪托代替。全枪没有复杂的工艺,钢片压制的枪身可在一般的工厂的流水线中随意制造,一般的初级技术工人依靠工具即可制造;机匣的下半部则以重量很轻的铝材制造。甚至对于枪的表面也没有什么磨光,总之,一切复杂的工艺全部取消。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国各地的大小工厂中大量制造。 二、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枪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枪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该枪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桥》在这部影片中,游击队员们人手一把MP40,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击队员。少年和女人虽然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臂力又较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续射击MP40,在实战中消灭了许多德国士兵。 三、枪身短小 MP40的枪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的固定枪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这非常适合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的使用,尤其是在狭窄的车厢和飞机的机舱里。 对于伞兵来说,MP40短小精干,火力猛烈,非常适合伞降使用。 早期在西线一系列的空降作战,包括空袭比利时的要塞,突袭荷兰,大规模空降克里特岛,MP40帮助德国的伞兵部队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压制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士兵。 对于装甲兵来说,短小的MP40可以折叠后放在狭小的车厢里。 对于山地步兵来说,由于山地战通常敌我双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重量较轻和火力较好的冲锋枪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 手持MP40的士兵,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人的象征。实际上,最早的MP38/MP40冲锋枪只是由装甲兵和空降部队使用,随着生产量的加大,MP40已经普遍装备基层部队,成为受到作战部队欢迎的自动武器,不但装备了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在步兵单位的装备比例也不断增加,总是优先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但是事实上并不象人们印象中那样广泛使用。 但是,客观的说,MP40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武器。 MP40的主要缺点: 一、射速较低。 MP40的最大问题在于射速过低。其理论射速不过每分钟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对手--苏联的波波沙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美国的汤普森射速也高达700发,只有英国加工低劣的司登射速和MP40大体一致。MP40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训练严格的德国士兵,他们使用这种持续射击精确的冲锋枪,可以在有效射程内,依靠准确射击来杀伤大量的敌人。它在和苏联人的波波沙交手中,MP40大大占了下风。 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战中,到处都是火力点,到处都是障碍物,到处都是突然的近距离遭遇战,敌人忽隐忽现,手持冲锋枪的士兵们很难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射击。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是朝着敌人的大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MP40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苏联冲锋枪火力所压制,实际伤亡重大。 二、装弹量较少 MP40的装弹量有32发,这和盟国的其他冲锋枪大致相当。但是,它在和有着71发大弹鼓的苏联波波沙冲锋枪的对战中,又处于绝对的下风。在近距离作战中,冲锋枪的用处就是在最短时间把最多的弹药压制到敌人的头上。MP40的32发直弹夹,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一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 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MP40,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波波沙冲锋枪。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后来由于德军士兵使用波波沙的过多,德军居然还专门研究了一个波波沙的改进型号。 武器也是商品,对于战斗武器来说,士兵就是客户。显然在和波波沙的对决中,MP40占了下风。 对MP40的总体评价 感觉MP40无疑于最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很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枪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枪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枪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枪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枪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枪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枪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虽然有以上的缺点,但是瑕不掩瑜,德国士兵对MP40的总体性能,还是非常满意的。尤其作为德军的装甲部队,在苏联和南欧的负责环境中,坦克除了要对付大量的敌军装甲力量,反坦克炮等大型远程反坦克武器以外,还有令人头疼的反坦克步兵。这些反坦克步兵都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在近距离使用各种火箭筒,反坦克手雷,燃烧弹,还有讨厌的喷火器。根据苏德战斗的经验,一个有经验德几人反坦克小组,经常发挥比一个反坦克炮兵连更好的作用。德军装甲车辆由于自身的限制,往往反映慢,观察视线有限。而手持MP40的车载步兵,则是盟军反坦克步兵的恶梦。 在波波沙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枪。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性能数据: 操作 全自动 口径 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Parabellum) 容量 32发/弹匣 重量 8.7磅 全枪长 枪托打开833mm/枪托折叠630mm 枪管长 251mm 射速 500发/分 初速 380米/秒 有效射程 200米 瞄准具:片状准星,U型缺口照门,翻转式表尺 美国M3冲锋枪 性能参数: 口径:11.43mm 全长:580/755mm 重量:4500g 弹容:30发 1942年大批量生产,此枪广泛采用冲压件是一大突破,成本当时为22美金/支, 在中国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广泛使用,至今在南美和东南亚还时常可见。 MP40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