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出世,千佛拥护?1《弥陀经》一开头,就列了十六位出家“比丘僧
1 《弥陀经》一开头,就列了十六位出家“比丘僧”,这十六尊者代表的是什么意思?群伦首领,社会贤达。换句话说,他们代表各行各界。意思就是说,这个法门大家都可以学习,而且都能够成就。 2 佛经里面记载,佛的这些大弟子每个人都有专长,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也就是说他是禅定第一,因为定中才能现神通;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头陀是苦行,他是一个苦行僧,苦行僧里面他是第一;摩诃迦旃延是议论第一;摩诃俱?罗是答问第一。 3 离婆多,心地清净,正觉不迷,是无倒乱第一;周利盘陀伽,是义持第一,虽然他记忆力很差,非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还是一种教育,即佛陀对众生的教育,并且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以德育为根本,以解脱觉悟为目的,并以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佛教教育是一种很丰富、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手段,它的教学原理不但可以弥补中国当代教育的缺失,而且可以使世界和谐发展,同时可以给予中国传统德育很大的启示。 佛教是包括教师(本师)、教义、学生组织、清规戒律、仪规制度及修行体验等内容的综合体,也包括在宏传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佛陀与信众们之间的关系,是本师与弟子的关系,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师生关系,这是只有在教育活动中才有的一种人际关系。 佛教教育是佛陀教导众弟子的言论汇编,是佛教对众生实施教育的思想结晶,也是佛教进行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经典依据,也称为教法。佛教教育不是一般的世俗教育,佛陀也不是一般的教师,他们具有特殊的成长经历、心理情感、才能品格、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我们知道,教学就是向学生传道、授业,并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活动。教学往往需要一定的场所空间、作息时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佛教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已经证明的一个问题是它非常注重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主张说法教化要契理契机,即对机教导、随机摄化,针对不同根性的学生来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把佛教的普遍真理和受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这就是佛教教育的总教学原理。 总而言之,传统教育是以做人修身为本,现代的教育似乎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做人这个大前提。所以社会问题才这么多。学佛是为了做人。佛教的教育,纯粹是一种学做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现实是严重脱节的。现实中的中国教育往往是“为了一切考试,为了考试一切,一切为了考试”,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生到教授,无不要为考试、为成绩而努力学习。孙中山先生说:“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换言之,研究佛教教育,可补现代教育之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