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本身带有电吗?人体本什带有电吗?如果有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呢?
人体本什带有电吗?如果有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呢?
带的,只是电量很低而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对玉的定义一直模糊而唯心。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根据被英、法联军掠去的大批传到欧洲的中国清朝乾隆玉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玉材料主要有两种:角闪石类和辉石类。角闪石类主要为产自昆仑山脉的昆仑山玉。另一种辉石类为以缅甸翡翠为主的缅甸玉。按摩氏相对硬度的差异。昆仑玉硬度略低于翡翠,所以被称为软玉,翡翠则称硬玉。   从此,数千年来中国对玉的定义不清的状况在地质学的涵义上得到界定:分布于中国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而形成的软玉矿,与超基性岩无关,其成因不是区域变质形成,而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形成。这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软玉中是非常独特的。   角闪石族矿物根据所属晶系的不同,可分为斜方角闪石和单斜角闪石两个亚族。单斜角闪石属单斜晶系,主要有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等。当玉石的主要成分为透闪石时,称透闪石玉。研究表明昆仑玉的矿物成分以透闪石为主,含量一般在95%以上。   据专家介绍,系出名门的昆仑玉与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昆仑山之东曰昆仑玉,山之北曰和田玉,两者相距直线距离不过300公里,所以昆仑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合、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可谓大自然中的孪生同胞。有的晶莹圆润、纯洁无暇、无裂纹、无杂质的上品昆仑玉甚至还能超过和田玉。   青海昆仑玉质地细润、淡雅清爽、油性好,透明度高,可分白玉、灰玉、青玉、白带绿、糖包白等等。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等测试手段,对青海昆仑玉矿物、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其主要结构类型为:毛毡状结构、显微纤维-隐晶质结构、显微纤维结构、显微叶片状-隐晶质结构、显微叶片状结构以及放射状纤维结构。特别是昆仑玉白加翠,白中带有碧绿的玉质颜色,纹理细腻独特,色泽美丽丰富,这是昆仑玉独有的一个奇特品种,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美不胜收。   因为青海玉产地就在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附近。民间传说,昆仑玉还有着消灾免祸的超自然力的非凡功效。虽然这些传说带有一定的唯心迷信色彩,但经科学检测,昆仑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钴、锰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佩玉,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逐步被人体吸收,保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确实能够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东南大学生物工程系采用现代技术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构成一个生物信息场。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生物波波谱,生成生物电与玉产生一种奇特的光电效应。这种光电效应可以使人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   赵汝珍《古玉辨》曰:岂知此乃精神贯注之结果,并非无理性之言也。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搬迁。其一举一动,必特别小心。必视而后动,虑而后行。若是,则必少生是非,少遭意外。即偶遭意外,因心志有可靠之保护,必有意外之幸运。因之遂谓旧玉可以护身。也就是说,因为视玉极重,所以精神极其专注,即使偶遭意外,可能会因为心志集中,而有意外之幸运。玉保平安,若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加以科学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精神层面考虑,作为一种信念,它反映了人类追求美好的共同愿望。   青海软玉的出产,可以说是1990年以来中国玉石市场上极具震动的一大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海玉和新疆玉的产地问题已被淡化,因为,青海和新疆的界分仅仅是行政区划而已。从宝石学的角度来看,青海软玉的质量完全达到和田玉分级分类的公认标准,可以和出产若羌、且末、喀什等地的新疆玉石一样列入和田玉的范畴。1999年以来,青海软玉白玉、青白玉的优质老坑料在市场得到普遍认可,加上资源日益稀少,优质青海白玉原料价格由1992年的每公斤5元,飞扬到目前每公斤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对此,许多人为没有及早地认识青海软玉、在其价位低廉的时错失商机而抱憾。目前,青海软玉由于文化和地理背景上的差异没有和田玉的辉煌显贵,但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资源的日益稀少,青海软玉将会拥有更高的地位和价值。   千年怅惘   1992年的农历正月初五,空寂的昆仑山万宝沟里移动着几个渺小的人影……   1992年元月,格尔木市动员全民上山找矿,并制定了一套奖励政策。农历正月初五,格尔木市格勒木德乡党委书记达西就带着儿子旭辉和朋友巴力登上昆仑山找矿。   达西一行5人开着自家的北京212吉普车来到距格尔木市区100多公里外的万宝沟。下午3点左右他们在玉女峰发现山坡上有不少从未见过的碧绿石头,并带回一块几十公斤的绿石。神奇的石头引起他们巨大的好奇心,两天后一行四人再次来到玉女峰,这次他们费了3个多小时爬到峰顶。一种奇特的景象把他们惊呆了:遍地都是洁白和碧绿的玉笋、玉块。一个被时光掩埋了亿万年的玉矿就这样被发现了……   但是,有着无数神话传说的昆仑玉历史到目前为止难道只有这短短的13年吗?   当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华夏历史的时候,这片东方神奇的土地就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民族对玉石的探求可以追溯上万年。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玉大部分都出自遥远的昆仑山上。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衰。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公元282年,河南汲县一座古墓中的古简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交往的一段缠绵故事:西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日行三万里,到昆仑山瑶池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还送他8车宝玉……   也许这就是最早关于昆仑玉进入中原的记载。但是像昆仑山上无数迷团一样,除了神话传说,昆仑玉却在这块高原上沉寂千年,毫无声息。   昆仑山下的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南部。这片广阔的区域是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轮番更替游牧的地区之一,千万年来,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留下了各个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格尔木市北缘相毗连的小柴旦湖沙砾层中发现的石器证明了距今约23000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   位于格尔木市南约110公里处的三岔口细石器遗址,海拔3700米,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1956年经中科院考古专家鉴定为细石器时代遗物,距今约1000年。这说明了早在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就在此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此外,三岔口遗址与2003年9月发掘的纳赤台细石器地点以及可可西里细石器地点等地的石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早在一万年前沿格尔木河至昆仑河一线就是一条重要的早期石器带。说明那时在昆仑山一带的古人类已经具有高超的石器加工工艺和文明传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