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如何
劳动力市场对经济的影响美国劳工部在每个月初的第一个周五都将公布上一个月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增加数据,同时公布失业率、平均时薪月率,以及平均每周工时等劳动力市场参考数据。劳工部的非农就业报告已成为目前市场最为关注的经济数据,该报告的发布对汇价的影响往往超过100点。而各国公布的失业率、就业参与人数变动等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数据,也都会在外汇市场引起较大反应。 非农就业报告之所以受到外汇市场的广为关注,是因为美联储以此数据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依据。对于美联储来说,保持就业增长和实现通胀目标都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因此反映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变动就成为未来美联储可能采取货币政策的依据。 劳动力市场除了直接反映一国的就业状况外,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紧密的关系。反映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的关系的最著名的理论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和扩充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在研究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的关系时得出的经验数据,即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存在比较稳定的此增彼减的关系。後来经济学家用该曲线来描述就业与通胀的关系。众所周知,前者通过经验研究发现了英国名义工资变动率和失业之间存在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拟合出了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後者则在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将失业和总产出,以及名义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推导出了所谓准菲利普斯曲线,进一步得到了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还可以反映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