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介绍一下蒋百里,听说他很厉害,在日本军校考第一,得到了日本天?
我十分崇拜他! 蒋方震:现代兵学第一人 民国前后的30多年间,蒋方震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军政首脑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同期,他精心研究理论及世界军事状况,著述宏富,被誉为“军事思想家和军史学家”、“军事战略家”、“兵学泰斗”。所著《国防论》,被誉为近代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理论体系”的高峰。 ... 军阀之为政,以刚强自喜,而结果也必陷于优柔而自亡。外强而中干,上刚而下柔,是其徵也。——蒋方震(《德国战败之诸因》,1920)   今时局机运稍稍变矣。天下方竞言文化事业,而社会之风尚,犹有足以为学术之大障者,则受外界经济之影响,实利主义兴。多金为上,位尊次之,而对于学者之态度,则含有迂远不适用之意味,而一方则谈玄之风犹未变。民治也,社会也,与变法维新立宪革命等是一名词耳,有以异乎?此则愿当世君子有以力矫之矣。——蒋方震(《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序》,1921)   ……我以为我们固然要求持久战,但其先决条件,便是要使军备增加运动性,以为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蒋方震(《速决与持久》,1938)   军事委员会顾问兼代理陆军大学校长蒋方震,精研兵法,著述众富。比年入参戎幕,讦谟擘划,多所匡扶。方冀培育英才,用纾国难,不幸积劳病逝,轸悼良深。应于特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国民政府褒扬蒋方震令》(1939) 蒋方震:现代兵学第一人   (1882.10.13.~1938.11.4.) 【清光绪八年(壬午)九月二日生,终年56岁】 1921年4月,商务印书馆新书《欧洲文艺复兴史》面世,内有梁启超写的第二篇序,称:前篇序文,“因下笔不能自休,及成,则篇幅与原书埒。天下固无此序体,不得已宣告独立,名曰《清代学术概论》,别索百里为余序……故更为今序”。〔注1〕文中所谓“百里”,即该书作者蒋方震,民国初年的总统军事顾问和保定军校校长;此前一个多月,那本因作序而写就的梁著先行面世,序文即蒋氏所撰。后人谈起这段师生互序的文坛佳话,多由于《清代学术概论》后来成了学术经典;此处提及,则因我相信它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以军事学家载入史册的蒋方震其人。 ... 青年蒋百里(1912) 蒋方震,字百里,号澹宁,浙江海宁人。近代史上更以字知名。12岁丧父,时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蒋虽年幼,但“所受刺激很深,这是他后来弃文习武和建立国防思想的动机”。〔注2〕16岁中秀才,曾做塾师,后入杭州求是书院深造。1901年东渡日本,进成城学校,再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1905年,以步兵科第一名毕业。在士官学校,百里和同班蔡锷〔简历附后〕、张孝淮因成绩出众,并称“中国三杰”。毕业典礼上,蒋百里荣获日本天皇颁赠的“神圣之剑”,这不仅使日本同学“为之惊讶”,更因中国留学生超过日本学生而令校领导“感到为难”、“尴尬”,遂决定此后“把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分隔开来”。〔注3〕   1906年,蒋百里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聘为东三省督练公所总参议,参与筹建新军,时年仅24岁。赵总督对他十分赏识,曾“专折奏保蒋为特异人才,可以大用”。〔注4〕与此同时,旧军将领张作霖等,因担心自己被淘汰而“迁怒”于蒋。于是,百里请赴德国学习军事,并获准。在德国,他在后来当了德国总统的兴登堡将军麾下任连长,曾因受到后者表扬而“名声大噪,成了社交界的名人”。〔注5〕 1910年,蒋方震回国。先留京任禁卫军管带,再返沈阳复前职,“以二品顶带任用”。至武昌起义爆发,参与谋划奉天独立不成,险些被张作霖抓获。〔注2〕乃潜回南方,出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民国成立后,调任段祺瑞为总长的陆军部高等顾问,继被袁世凯延揽为总统府顾问。1913年,他被任命为保定军校校长。不数月,军界爆出一大新闻:6月18日晨,保定军校校长蒋少将“当众自杀”!原来,百里“为国家培植军官改良军队之事,被(陆军部)军学司长魏宗翰、科长丁锦种种掣肘,目的未达”,遂愤而返校,召集学生列队,讲明情况后,突拔手枪自击。幸而一侍从冲上拦阻,子弹穿胸而过,竟未中要害,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注6〕住院期间,日本籍女护士左梅(佐藤氏)为他护理,两人发生感情,不久结为夫妻。他们的第三个女儿蒋英,后来嫁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是题外话。 ... 蒋百里与夫人左梅携四个女儿(1925) 蒋方震伤愈后,辞军校职,改任总统府军事参议。至袁世凯称帝,蒋愤而反对,南下加入两广护国军,继而入川佐蔡锷讨袁。袁死后,百里于1917年被黎元洪聘为总统顾问。其间,撰《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论著。1918年,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归国后从事新文化运动,曾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本文开头讲的那段故事,便发生在此时。 1925年,蒋方震到武汉,应邀出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但蒋“主张联络广东国民革命军,讨伐张作霖,吴不纳”。不久,百里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想撮合孙与北伐军合作未成”。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蒋方震受命赴日本访问。1930年1月,因他当年的学生唐生智举兵反蒋介石,被牵连入狱,“九一八”后获释。1933年,他奉蒋介石命再度考察日本,“鉴于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就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当局备战”。〔注7〕两年后,在举国抗日呼声中,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 1936年春,蒋方震奉派考察欧美,感于世界军事态势,他回国后即倡议发展空军。“在中国,倡为空军独立的理论,以陆军出身的百里为第一人”。年底,百里应蒋介石召,去西安汇报,当晚正好赶上张杨“兵谏”。张学良跟蒋介石僵持不下,求教于百里,百里建议跟南京方面沟通、缓和,被双方采纳。事后,知情者“一致认为百里做了一篇好文章,促使问题迎刃而解”。陶菊隐断言:尽管其间中共所作和平努力更具有决定性,“但是,蒋百里的表面文章,在当时也是不可少的”。〔注2〕翌年夏,蒋百里文集《国防论》出版,是为其“军事理论代表作”〔注7〕。书中明确提出:   “唯有长期抗战,才能把日本拖垮”。   “七七事变”后不久,蒋介石派蒋方震做特使,出访意大利和德国,试图以外交手段分化法西斯阵线。百里虽不抱希望,但“知其不可而为之”。回国后,他在报上连发文章,被誉为“战时的文坛健将”乃至中国政府抗日政策的“发言人”。其中影响最大者,首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发表后“轰动了中国的战时文坛,文章的结论俄然成了抗战时期的名言”〔注2〕——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1938年8月,蒋介石请蒋方震接任陆军大学校长(原由蒋介石自兼)。百里一再谦辞不成,乃同意以“代理”身份主持这个“例由最高军事当局兼任(校长)”的最高军事学府。〔注2〕3个月后,因操劳过度,蒋方震病逝于广西宜山。 ... 民国前后30年里,蒋百里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军政首脑,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同时以“一生精心研究军事理论及世界军事状况,著述宏富”著称〔注7〕,被誉为“军事思想家和军史学家”〔注3〕、“军事战略家”、“兵学泰斗”〔注2〕,等等。论者称,清末民初“中西军事思想交汇最突出的方面是,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的主题内容——国防思想,经蔡锷、蒋百里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理论体系,从而使甲午战争后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其代表,是蔡著《军事计划》和蒋著《国防论》——前者是在蔡锷逝世后,经蒋百里“润色”才得以完成;而后者,既“吸收了蔡的思想”,更“实现了向现代国防理论的过渡”。〔注8〕   有必要强调的是,《国防论》“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认为面对强敌的侵略,只有避免过早的决战,逐步积聚力量,疲惫敌人,才是制胜的唯一方法。这些,对于当时的国防建设及随后进行的抗日战争是有积极意义的”。〔注7〕事实上,蒋百里关于抗战持久战的论断,早在成书之前即广为宣讲。1935年,他“已提出在将来的抗日战争中‘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注9〕“七七事变”前夕,梁漱溟路经上海拜访蒋百里,就当面听他谈论“持久战”—— “中国对日本,打不了,亦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日寇妥协,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你不相信,可以睁眼看着。我们都会看见的,除非你是个‘短命鬼’”。   梁漱溟回忆说:那个时期,“听过他这番议论的人很多,没有直接听到的人亦间接听到,几乎是传诵一时。然而不料想其后百里本人却竟未及亲见最后胜利而先逝,真是可惜得很!”〔注4〕   如今,蒋方震——百里之名,几不为人所知。其原因之一,是直至20世纪末,“相比中国近代史的其他学科,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是比较滞后的……关于中国近代的军事技术、军队制度、军事教育与训练、军事学术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处于乏善可陈的窘境”。〔注9〕尽管如此,既然战争在本世纪中国有着极紧要的地位,既然国防理论、国防实践也属于百年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况中国军事思想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因此,军事领域的杰出专业人士,理应在榜上占一席之地。以此而论,则非蒋方震莫属。虽然,他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并不止于军事与国防。 ... 蒋百里(1936) 但考虑到,百年间另有太多政治人物如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段祺瑞、蒋介石以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共产党人,也在同一领域留下诸多或许不亚于军事理论家、国防专家们的影响。更不用说蔡锷、吴佩孚、朱德、刘伯承、粟裕等众多职业军人了。鉴于此,如果把蒋方震排在更靠前位次,似亦有所不妥。   〖附〗蔡锷(1882~1916) 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5岁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梁启超门生。17岁东渡日本,先后毕业于陆军成城学校和士官学校。1904年回国,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从事军事教育,著《军事计划》,对国防建设和治军用兵提出新见解。辛亥年初,调任云南新军第19镇协统,编撰《曾胡治兵语录》。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革命党人在昆明组织起义,被推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不久,鉴于列强觊觎我西南地区,主持编写了《五省边防计划》。1913年被袁世凯调京,任参政院参政,授昭威将军。至袁策划称帝,蔡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发动护国战争。蔡抱病率护国第1军入川,运用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同数倍于己的北洋军鏖战川南,连克数城。护国战争胜利后,蔡出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不数月,赴日本治病无效而逝世。(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   〔注1〕梁启超,《欧洲文艺复兴史序》(1921),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 〔注2〕陶菊隐,《蒋百里传》,中华书局1985年。 〔注3〕〔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1993),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 〔注4〕梁漱溟,《蒋百里轶事数则》,《文史资料选辑》(总102),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 〔注5〕李娟丽 包东波著,《军学奇才——蒋百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注6〕《蒋百里殉学记》,上海《民立报》1913年6月25日(据《老新闻·民国旧事1912~1915》,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注7〕《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电子版。 〔注8〕沈渭滨  奚纪荣,《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概论》,载《史林》1988年第3期。 〔注9〕转引自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