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月亮的晚上能看见白云么?即使在很明亮的夜晚,看见的云会是白
即使在很明亮的夜晚,看见的云会是白色的么??
妙!你提的问题非常巧妙。 有月亮的晚上能看见白云吗?看不到。我今天晚上是看了。不见白云。哪位朋友不相信也可以晚上自己看看。 那诗人为什么会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是诗人的笔误吗? 这个问题的确让人颇费脑筋。我的看法是: 诗人用“白云一片去悠悠”,是在比喻自己孤身在外、漂泊不定像一片云一样。用“白云”之“白”字。也自喻自己品质高洁,一尘不染。写诗不是作画,更不是摄影。借景抒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或心情,同一种东西,常常在诗人眼里高兴时是一个样,不高兴时又会是另外一个样。这就是诗人的随意。 如果诗人硬要用“乌云”比喻自己,恐怕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看了真会笑肚疼的。 古人常常用“云”抒发离情别绪,更喜欢常用“白云”比喻自己。这基本上是一种习惯和定式。 “云”之聚散无定,恰如人之离合无常;而“云”之漂泊无依,又酷似人之流离失所。这是“云”所以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的原因。唐代诗人李白在抒写离情别绪时,亦善比托于“云”。其《送友人》一诗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固然像中有兴,神余言外,以致广为传颂,而《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一诗也见赋物宛转、情景相生之妙:“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云在古代诗词中也往往和隐士联系在一起。南齐时,齐高帝萧道成曾问隐士陶弘景“山中何所有?”陶弘景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从此,自由飘荡、不染尘俗的白云便常被用来写照隐士的品格。无须否认,李白此诗亦有以白云象征刘氏的高洁品格之意。但同时,在白云这一意象中,更寄托了他与刘氏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朵无语而多情的白云从一开篇便与刘氏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入楚山,这正反映了作者留之不得而欲偕其同去的愿望。戴复古《林伯仁话别二绝》其一中的“片心已逐白云去,日日向君行处飞”,可以作为李白此诗的注脚。 当然,善融“白云”为意象的岂只是李白?在李白之前,江总《别永新侯》有句:“欲知肠断绝,浮云去不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王维《送别》有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在李白之后,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有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刘长卿《上湖田馆南楼忆朱宴》有句:“白云如有意,万里望孤舟”。崔曙《对雨送郑陵》有句:“寄心海上云,千里常相见”。柳永《卜算子慢》有句:“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难寄”。苏轼《和陶与晋安别》有句:“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惠洪《青玉案》有句:“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赵以夫《鹊桥仙》有句:“竹外荷边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陈渊《钱塘学中寄伯思》有句:“绿草年年离恨,白云日日归心”。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有句:“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或直或曲,或显或隐,或抑或扬,都巧妙地融离情别绪于云中,使云成为离情别绪的触媒或化身。而不用说,这些远不是借云咏别的作品的全部。 云为什么是白色的? 从和光学的角度来讲,天空中的云是小水滴和空气中的粉尘组成的,白天,它们的直径要比太阳光的任何一种颜色的光的波长都要长得多,所以发生瑞利散射的情况很少。一部分阳光被反射到空中;一部分发生迈以散射,然后散射的光射到地球,但迈以散射不改变太阳光中任何颜色的光;还有一部分直接穿透水滴之间的缝隙。上述3种情况都对阳光的成分没有影响,所以看上去天空中的云是白色的。但是当云层越来越厚时,小水滴越来越多,几乎连成一片,太阳光和迈以射散的光不能或者很少能穿透云层,这时白云就变成乌云了。 夜晚,月亮的光来自太阳光,太阳在地球的另一面,仍有部分有散射的光通过月球反射到空中,尽管月亮的光没法与太阳的光相比,不过,在天气特别好的夜晚,在刚好有稀薄的小片的云正对着一轮明月飘过时,月亮反射的光穿透稀薄的云(当然太厚是穿不透的,那就是乌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云遮月),这时候抬头望去,月亮上飘过的云相对黑暗的夜空,是白色的。 只是严格来说是灰白色的。 诗人写《春江花月夜》的那个夜晚就是这样的夜晚。可惜今天晚上我这里天气不太好,还是没有看到“白云一片去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