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如何定义“虚伪”的?假冒伪善是不是虚伪?在什么时候,该被
假冒伪善是不是虚伪? 在什么时候,该被认定为假冒伪善呢?
基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讲了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法利赛人上殿里去祷告,并非觉得自己是罪人需要赦免,而是因他自以为义,盼望博得称许。他把他的崇拜看作是一种可以得到上帝欢心的善举;同时,他也可以获得众人对他敬虔的钦佩。他希望得到上帝和世人两方面的重视。他的崇拜是出于自私之心。   他充满自诩之情。他的表情、他的动作和他的祷告无不表露着这种情绪。他不屑与别人接触,似乎说:“你站开吧!不要挨近我,因为我比你圣洁。”(赛65:5)他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他得意洋洋,自以为上帝和世人都会对他有这同样的看法。   他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他评判自己的品格,不是以上帝的圣德为标准,而是与别人的品格作比较。他的思想已转离上帝去同世人比高低。这就是他自满自负的隐情。   于是他开始述说自己的善行:“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这个法利赛人的,并未触及其心灵。他不是在追求与上帝的圣德相似,即存有仁爱和慈怜之心。他竟满足于徒有其表的宗教。他的义是出于他自己──自己行为的果实,是以人的标准来衡量的。   凡仗着自己是义人的人,就会藐视别人。这法利赛人既拿别人来判断自己,所以也就拿自己去衡量别人。他的义是照他们的行为来估量的,所以他们越坏,他自己就越显为义。况且他的自以为义还使他控告别人。他竟诽谤“别人”为违背上帝律法的。如此,他就显出那控告弟兄的撒但的精神来了。他既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与上帝交通。他回家时,没得到丝毫神赐的福惠。   税吏曾和其他崇拜者一同走入圣殿,但他很快离开了他们,似乎自觉不配和他们在一起敬拜。他远远地站着,心中极度痛苦,而且自怨自艾,“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他觉得他已经得罪了上帝,满身罪污。他不敢希望从他周围的人那里得到怜悯,因为他们都藐视他。他知道自己毫无功劳足以获得上帝的嘉许,于是在极度的绝望中哀求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他未曾将自己与别人相比。他在罪恶感的重担之下,好像只有他一人站在上帝面前。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得到赦免和平安;他唯一的恳求就是上帝的怜悯。所以他也就得到恩典了。基督说:“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   法利赛人和税吏代表两大类不同的敬拜上帝的人。那最早生在世上的两个孩子,就是这两等人的最初代表。该隐自以为义,所以只带了感谢祭到上帝面前来。他既没有认罪,也不承认自己需要怜悯。但亚伯却带着预表上帝羔羊的血来到上帝面前,他以罪人的身份前来承认自己的沦亡;他唯一的希望是他所不配得的上帝的爱。主看中了他的祭物,但没有看中该隐和他的祭物。人若自感缺欠,认识自己的贫乏和罪孽,是得蒙上帝嘉纳的先决条件。“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   法利赛人和税吏所代表的两等人也能从使徒彼得的历史中学到教训。彼得初做门徒时,自以为坚强,他正像那法利赛人一样,自称自量,以为他“不像别人”。当基督在被卖的那一夜预先警告门徒:今夜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时,彼得毅然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可14:27,29)彼得没有看出自己的危险,自恃之心迷住了他。他以为自己足能抗拒试探,但是,在短短的数小时之内,考验来到了,他竟发咒起誓地否认他的主。   当鸡叫声使他想起基督的话“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时,他对自己刚才所做的事不胜惊讶,便转脸仰望他的主。就在这时,基督正注视着彼得;在那悲痛的一瞥之中倾注着向他表示的慈悲和仁爱,彼得这才认识了自己。他就出去痛哭,基督的那一眼使他心碎了。彼得已经到达了转折点,他悲痛地懊悔自己的罪过。他正像那税吏一样忏悔认罪,又像税吏一样得到了怜悯。基督的一瞥给了他赦免的保证。   现在他的自信心消逝了,从此再不重弹那自夸的老调了。   基督在复活之后,曾三次问彼得。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这时彼得不再高抬自己在众弟兄之上了。他请求那洞察他内心的主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约21:15,17) (书摘) 如果我们行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更好,或是想以此换取上帝的奖赏,便是假冒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