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是中
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一文。可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虽不想说,有时也不能说,很多时候也不敢说,但值此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又不能不说,只望编辑不要删除此回答. 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先让我们看一组数字:在抗日战争中,按照大陆的说法,自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6月,国军中少将以上的将军,共牺牲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而国民政府的何应钦则说是206位将领。无论是一百还是二百,都已表明战将伤亡惨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火中,军人伤亡达三百余万人。任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贡献的人,他们流过的血,出过的力,都不应该被遗忘,被歪曲。任何遗忘和歪曲都是真正的国耻。 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告慰为卫国捐躯的百万将士的在天之灵呢? 事实上,谁都不能回避当时中国的作战准备和作战能力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比如在军火制造方面,中国除了来复枪和轻机枪外,还不能生产新式重武器。从财政状况来看,直到1937年对日作战前夕,国民政府的全年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只有12.51亿元,以三比一折算,约合4.17亿美元。此时的日本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面对这样一个敌手,不可能寻求速战速决,而只能是持久消耗战,因此就需要培育持久作战的能力。最后对决的时刻来得越晚,就越有备战的时间。仓促对日作战将遭失败,现代化的战争需要长期准备,然后全国总动员。 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提出的“持久消耗战略”和后来提出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战略,为伟大的卫国战争确立了的正确战略方针。在“持久消耗战略”、以空间换时间的方针下,加之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出现丧师失地,或者主动撤守一些地方,自然不能简单地描述为“大溃退”。俄罗斯就曾一再采取过这样的战略。在北方战争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俄国统帅都被迫决定向国家的腹地撤退,不得不放弃大片国土,以赢得时间,积蓄力量。无论是彼得一世还是库图佐夫,他们在帝俄和苏维埃时代都被视为俄罗斯民族的英雄,而不是临阵脱逃的懦夫。 国民党政府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消极抗日,也正因为这样,国民政府始终是日寇打击消灭的主要对象,而国民政府面对的始终是抗日主战场。仅就长沙会战而言,第一次长沙会战,歼敌3.3万人,第二次长沙会战,歼敌4.8万人,第三次长沙会战,毙伤敌人5.6万人。它们和那次歼敌1000余人,所有中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平型关大捷,一样值得纪念。据1994出版的《血祭太阳旗》,在中国毙命的日寇将领共129名,其中大部分是被击毙的。在毙命的日寇中,只有三位是死于跟八路军的战斗中,包括阿部规秀中将。 你们可曾知道“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决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要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是何人的言论? 其实,今天再争论这样的问题已没有多大的意义。无论如何,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军人没有错。应该给他们一个真正的荣誉。胜利的光荣属于所有为之付出过血汗的人们,它不应该为意识形态和党争所玷污。让我们向抗战中牺牲的中国英雄们致敬,致以一万分的敬意,这里无分党派、民族、地域,只向牺牲的英雄致敬!只向可敬的中国抗战英雄们致敬!向牺牲的八路军、敌后游击队、抗日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还有中国远征军致敬!! 中国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