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是如何发明的?
名片最早出现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从而带动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全国文字,分封了诸侯王。咸阳成了中国的中心,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庭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进入东汉末期,“谒”又被改称为“刺”,由于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张开始普遍采用,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   唐宋时期。唐初科举制度开始实行,每次科举考试后,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位高权重者,并拜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要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了。   到了明代,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 “名帖”这时才与“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   早期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