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的着装有什么特点?
  惠安县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惠安女服饰源于闽越,又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一千多年的异化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下来。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明末清初以后,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即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   惠安女服饰分布在惠安东部海坤区域的崇武、山霞、净峰、小柞等乡镇。它包括服饰、发型、首饰、佩饰和其它穿戴等。以现存的服饰实物大致可归纳为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服饰、20世纪50年代服饰、20世纪80年代服饰。   惠安女服饰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为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是研究闽越文化传承变迁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是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并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变异历程充分展现了惠安女的勤劳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生命力。惠安女服饰所蕴含的服饰艺术与服饰民俗的丰富深刻内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惠安县东北部地区,妇女的服饰与福建省内各地殊异。以县东沿海的崇武、小?龊途环?个乡镇的渔家女及东岭、山霞等部分“内地”妇女为代表,其中崇武、小?鲎罹咛厣?  崇武一带妇女,外上衣多为蓝色,右衽大襟式(也称“大袄衫”);只有夏天着浅色衣,如白底绿条或浅色碎花,也有肩、胸部用绿色镶接白色的式样。这种短衬衫,外地人称“节约衫”,胸围袖管收缩,紧裹上身,衣袖仅及臂腕之上;袖口边沿接上环节(多为黄、橙等暖色)。一环花布,长不过脐,裸露一圈肚皮至肚脐。下摆臀围是大弧度的椭圆形,充分展露鲜艳的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带。裤子均为黑色,中老年妇女喜穿传统的卷筒裤,裤管肥大。裤筒宽约1尺至1.2尺,裤头为臀部的一倍宽,上面缝接一块5寸宽的蓝色布边。着装时,裤头插迭套于腹部,系上裤带或银带。有时劳动时挽起裤筒,别上?d字花或中心插等,很有装饰味。现在一些青年妇女已改穿窄裤管的西式裤或直筒裤腰小臀大,配上传统上衣,同样窈窕多姿。穿西式裤一般不挂银裤带,多拴红白或红黄二色搭配的塑料丝编织成的、有各种花纹图案的裤带。   小?鲆淮九姆巴嵌躺弦隆⒖砜阕印S氤缥渖欣兜南八撞煌涠躺弦麓蟛糠钟煤焐⑻炖渡虬咨剂喜弥疲换虼恳簧蜃荷闲』ɡ俣6躺弦峦馓滓患逵谢ㄉ奈扌涔幼樱欢旎怀珊炻塘缴蛎印?阕映谏猓褂猩罾渡摹F湟隆⒖恪⒐拥牧臁⑿洹Ⅰ占翱阃范技季浚P逡匝蘩龆嘧说奈剖巍H缭诠颖澈涂阃采铣P逡桓龇叫涡寮恰O啻攀庇形恍录弈铮虬锍掌瓶愕男」梅觳箍愣矗梅叫涡寮敲趾稀R蚣家站浚苋顺圃蓿渌九合喾滦В韵允臼忠樟榍伞?  结婚时,惠东女穿的是上下全套黑衣裤,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从整体看,惠东妇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至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旧时惠东女多蓄发为髻,髻的花样很多,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簸箕髻”和“短棍髻”。   “簸箕髻”,以竹片范圆框,鱼骨为架,直径约2尺许,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团团敷满,分绺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点缀。形如簸箕,又似佛菩萨的毫光。“簸箕髻”的梳洗,起码需三四人帮手,耗费半日。所以要两三个月才能梳洗一次,美则美矣,却太繁复费时,故今已不多见。   “短棍髻”,又名“高射炮髻”。以稻草和鱼骨为干,高约3尺,粗恰盈把,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包匀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饰,高翘头上,确如高射炮。据发式专家研考,这比之元朝宫女的矗耸发型还要高擎一倍有余。其梳洗虽较“簸箕髻”为易,但仍须请人帮忙,亦颇费事,故与“簸箕髻”一样均已过时。   现今惠东女的常见发式,五六十岁的老妇脑后梳横髻,插几个头笄或银钗、塑料弯梳等;有的则包深色蓝巾,冬天髻两旁还要叠黑色丝料。年轻妇女或剪短发,或梳辫子;两条辫子各饰一别子,头顶留一束头发,称“中补”。崇武五峰村等地妇女,头顶套一个用铁丝缠上的黑绒线,做成辫式头架,额上头发处插上红、黄、绿三个塑料弯梳,再别上一块“万字花匾”(“?d”形,约8厘米见方,状如蝴蝶,用银丝串各色小珠子配上金黄色绒线或羊毛线扎成)。中年妇女的头饰处于老年与青年之间,梳辫子,但不佩“万字花匾”和头架。港??村等地妇女,还喜在头顶横置一缎发束,扎上4个别子固定好,用黑丝绒铁头架(粗大呈弓形)假发向两耳垂下。   惠东女婚嫁时发式最奇特。旧时净峰、小?鲆淮媚锍黾蓿匦敫谋浞⑹剑唇倥摹镑傥病?辫梢处扎红黑绒线)改梳成蝴蝶般的发式,以示成人。这种变发式俗称“上头”。“上头”由姑姨或表姐妹或乡中姐妹来办。先在头上立高5寸许的“藤架”,前半头发把藤架盖住向后披,与后半发合拢,以红绒线扎稳头架,不使歪斜或下坠;再用“髻塞”(用黑布将通心草或灯心草、软木包成椭圆形,直径约6寸)裹住,也以红绒线扎紧,便成发髻。梳理停当,开始上饰,先在髻塞两侧各插银质“骨簪”24支,每支皆宽首尖尾,髻塞上端饰银牌链、字或其他小饰物,顶端中央插一把彩针,长约8寸。发髻下围,饰以银制(或金质)花串,俗称“下串”。然后插2把凤头银饰于额前,称“头花”,长尺半,凤头下镶珠质响铃;发髻左右各添3把凤头银饰物,称“发桃”,长尺许,也有珠铃。之后,两耳各挂如帐钩大小的耳坠,称“耳栓”,缠上一大串银扯链,这种盛妆发式,状如蝴蝶,称为“蝴蝶式”发髻(当地人称“埔缀”),重的有20斤,有的妇女头发因不胜负荷,便早早脱落了;上年纪后往往是童山濯濯,所以乡中有“七枝头毛编八把”的俚语。现今惠女结婚的发饰已大大简化了。   除钗、簪、笄、珠花之外,最能体现惠女头饰特色的便是其头上的花头巾和黄斗笠。花头巾多折成三角形,裹于头上,严严实实,仅露眼睛、鼻子、嘴巴和部分脸庞,花巾前还左右对称的戴着许多用彩色塑料丝带及钮扣自制的“万”字花,中心插各式别子(有圆形、菱形、花瓣形及其他复杂的几何形)。花头巾向两侧展延,后呈三角形,以通风透气,还能防风防晒和护发,冬天更有御寒作用。当地年轻妇女,往往拥有花头巾70~80条,多者逾百条,随四季变化而更换,夏天常用白底浅花,冬日爱扎蓝底白花。姑娘们进城,一见新颖艳丽的花布,必买无疑。回来还要绣上花边,缀以各种小装饰。外地来客,若给女主人带来新花色的头巾,被视为最珍贵的礼物。   惠东女还习惯在花头巾上再低低戴上一顶金黄色的用细竹编的尖顶斗笠,使本已不甚外露的面容再遮一层面纱,由此更添几分绰约风姿和神秘色彩。据说,这种黄斗笠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惠女被动员参加建设乌潭水库时为防日晒雨淋而发明的。黄斗笠作为装饰越来越受惠女喜爱,如今惠安境内到处可见花头巾上戴黄笠的惠女。这种竹编斗笠做工精细,系带上有绣饰精美的花纹图案,笠左右两沿饰有4条塑料花或绢花织带,显得别致。惠安小?鲆淮九曰企腋窍舶薹址缬昵缁蕖⑹夷诨猓泊骰贫敷遥笆巫饔檬す涤霉δ堋?  惠东妇女还喜戴小巧的耳环(旧时安东、小?龅鹊赜写鞔蠖返模ふ叽辜靶厍?、项链、戒指和手钏等。由于被遮头蔽面的大头巾所遮掩,故不为人注目。已婚妇女在黑色缎裤上配有特殊装饰“银裤带”。旧时银带仅两三股,现在多至8股。银带约有2寸多宽,重1斤多,价格可达千元以上。银裤带越来越宽,上衣则随之缩短。少数惠女也有镶牙习惯。但惠东女自古不兴缠足。过去惠东女多赤足,现也穿凉鞋和拖鞋。   惠女出门常在手上挽一小竹篮,篮漆黄色,平底圆形,直径约8寸,高8寸,有盖,可用以捎带东西,兼具装饰性。   旧时惠女出嫁后,要在肚上“点红”以示贞节,现已罕有,但时兴在脸上点不褪色的“美人痣”,不少女孩还学城里人,用指甲油染指甲。也有人用金凤花捣明矾,再用豆叶包在手指上,经几晚,使手指染成褐色,俗信这样在劳动时可保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