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定吗?置之死地后,应该有两种可能。其一,是“生
置之死地后,应该有两种可能。其一,是“生”;其二,是“死”。 ,你的理解呢?
楼主,不一定对,理由如下: 依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问题可以抽象成压力和动力的关系。死地,压力的极限。极限的压力可以触发极限的动力吗? 在文学作品和历史史料中,好像可以找到肯定的答案,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其实并不尽然,目的是为了激励后人或读者。 关键要看压力的受体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每个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何况是极限压力。凭心而论,没有几个人愿甘居淡泊的,真正能在淡泊中奋发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除了怨天尤人外并无作为。 组织行为学的答案是:适度的压力是动力,对目标的完成起激励作用;过大的压力是包袱,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现有水平的发挥。“适度”和“过大”都是相对受体而言,指挥者要根据不同的个体素质、性格、气质、习惯,分别给与不同程度的压力。 回到题目,就是说,指挥者将一支战斗经验丰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团队或个体置于死地,必然有必死之心,而后生;反之,就会丧失既有的战斗力,而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