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参加上大学是不是中学生的唯一出路的辩论,我方是上大学不是中学?
我要参加上是不是中学生的唯一出路的辩论,我方是上大学不是中学生唯一出路,我是一辩,请问辩论稿怎么写
“偏才”要不要上大学 摘自:解放日报 读者就“偏才”要不要上大学,进行了讨论。主要观点如下: 为偏才开扇窗 高等学府为通才敞开大门的同时,也应为偏才开扇窗。想当年,如果也以严格的大学录取分数线把理科很糟的钱钟书拒之大学校门外,钱钟书还会是钱钟书吗?何况韩寒的要求很低,他并不要文凭之类的名分。他想听喜欢的课,感受大学,接受兼容并蓄的文化熏陶,他只要求大学开扇窗,难道这过分吗? 大学为偏才开扇窗,对偏才和通才都有好处。偏才无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发展空间。偏才一般都极有个性,他们的奇思妙想和“胡言乱语”或许能使校园的学术空气变得活跃些,也能给通才某些启示。到了一定阶段,偏才社会化了点,通才个性化了些,我们就可以忘却“偏才”和“通才”的称谓,只知道他们都是人才。 其实,一些名校已在不拘一格招人才了,一些体育明星和电影明星不已成了它们的学生吗?一些只有初中文凭的知名企业家不也在他们那里上工商管理课吗?这些类型的人总不能列为通才吧。我希望,像韩寒这样的偏才,大学也要接纳他们,不发毕业文凭和结业证书都没关系,只要为他们打开一扇小小的窗。 是野马,就让他脱缰吧 韩寒这个严重偏科的学生,这些日子成了媒体谈论的热点:一方面,其作品《三重门》、《零下一度》热销;另一方面,除作文外,他多门功课红灯高挂。 上周,《新闻晨报》报道“韩寒被拒大学门外”。紧接着,又有读者来电,强调上大学并非是成才的唯一出路。那么,偏才到底有没有必要上大学?偏才能不能上大学?偏才学生如何才能像通才一样,在社会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很难想像,韩寒和那些忙于考六级、考托福、进修双学历的大学生一起读书。现在的大学校园不比八十年代,如今教师和学生都很实际,进入这种氛围,你不得不考虑毕业后如何谋求高薪职位、如何获得国外大学的奖学金等等,这样的氛围,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不见得是件好事。 云在空中,水在壶。对韩寒这种偏才还是随缘为好,何必一定要用传统教育的缰绳来拴住他呢?像韩寒这种桀骜不驯的野马会让主流社会瞧着不很顺眼,因为人们从他言谈中看到一个“狂”字,那么索性让他“旁门左道”下去! 这类偏才在社会上毕竟是绝少数,他们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果我们硬是用考试这根鞭子,把偏才统统逼到通才的轨道上去,我看,偏才也未必能获得大成功,或许他们偏才、通才都成不了,最终一“才”也不“才”。 岂能破例 高等学府应该不会破例招收韩寒这样的学生,因为他们不能随意降低录取标准。一旦破例招收,等于向全社会宣告该校改变了选拔人才的准绳,从而有可能动摇目前中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甚至会影响升学秩序。 试想,如果像韩寒这样学科严重不平衡的学生名正言顺地被大学录取,这会给今后的升学标准以怎样的影响呢?会给更年轻的中学生们怎样的导向呢?韩寒是一个“既成事实”,而大学要作决定的话并不是仅仅考虑教室里多张桌椅、宿舍里多个床铺的问题,还得顾及这一决定对广大学子的引导作用。 走自己的路 韩寒这类偏才也许在家长、老师眼中是个“头疼的学生”,但在许多学生眼中,即使是像我们这些已进高校之门的大学生眼中,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角色。他至少比我们这些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的人多了一技之长。偏才也是“才”嘛,而且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需要更具专业化的人才,也许通才的发展空间会多点,但偏才的上升速度会令人自叹不如。 上大学受熏陶,无疑对韩寒写作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也不会因为不上大学,韩寒的发展必遭失败,知识的积累除了老师的指导,更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吸收以及生活经历的增长,况且大学生活或许会与韩寒的想像有差距。目前,韩寒要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走自己选择的路。 学科是相通的 很难想像其它的学科一窍不通,而自己擅长的方面有大的成绩,因为学科是相通的。 首先,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对文学理论的学习是进行更高层次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有很多中学时代就出书成名的年轻人,他们懂得这一道理,纷纷努力读书,进入大学深造。 其次,对科技、艺术、社会学方面的一定了解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文学作品很难和这些脱钩,因为这些是创作中必然涉及到的,太偏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给他加点分 现在考大学不是都有加分制度吗?艺术特长可以加分,体育专长可以加分,是不是也可以酌情给韩寒这类学生加点分?毕竟,发展某方面的特长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也需要占去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所以在升学时适度补偿一下也未尝不可。只要这样的加分制度合情合理,相信既能给韩寒们一个机会,又无损于高校录取学生的公平性。唯一担忧的就是这么一来会不会像钢琴考级那样,令许多并不具有韩寒那样的天分的孩子们盯上“加分”而走岔了道。 过早成偏才底气不足 怎么说他还是个孩子,我们现在有人不断地“炒作”、“吹捧”他,完全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对他的评价完全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上来看的。 有人评价,他的《三重门》再好,那也只是一个孩子带有临摹意味的“习作”,而并非是一种建立在厚实的社会经历、深沉的感情积淀上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当他真正要以此为生,就将被一种纯专业的眼光挑剔着,到时候他还能讨这个巧吗? 没错,偏才是才,但过早地成为偏才有副作用———根基浅、源泉少,要长成大树很难!总有一天他的所谓才气会用完,到时候怎么办?“江郎才尽”又怎么能继续卖文为生?还是去大学熏陶一下吧! 别这样硬撑下去 韩寒偏得越来越厉害,也变得越来越轻狂浮躁。网上说,他现在的感觉很自由、很好———一笔钱花光了,马上就会知道下一笔钱该从哪儿赚!听了很是叫人担心! 就韩寒目前的情况来看,他需要有个地方安静一下、沉淀一下,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好地方。偏才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但这样的关注也许是致命的———它把你弄得晕头转向、认不清自己的真正价值,同时别人又以对你的“炒作”来赚钱。不幸的是,韩寒已经有这样的倾向:他向往着大学校园的氛围,但却死撑着“去”而不“上”。他被既定了一种行为模式,于是他也被暗示着认为自己必须按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即使想改变也难! 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校园其实是自由的、安静的、富有创意的,那样的氛围有利于净化心灵、沉淀情感,偏才正需要这个!所以,大学应该接受他,哪怕只是同意他旁听。这决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只是给他一个冷静的地方,让他更好地认清自己! 社会需要偏才 我认为这个社会需要偏才,因为没有什么工作需要你样样精通。我一直弄不懂为何还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在批评偏才,也许是心理不平衡吧,毕竟自己也白学了好多年。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全才,只是觉得偏才更有价值,大学应尽可能吸收此类人才。 挤进大学再偏 像韩寒这样的偏才应该“偏”得慢一点,因为他具有全面发展的资质。我听说韩寒在初中时除了具有写作天赋外,其他功课都是均衡发展的,所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但在高中阶段,为了多腾出时间写作,他放弃了他认为学了也没用的立体几何和物理。我认为他“偏”得太快了,应该在进大学之前全面发展,考入大学后再寻求个性发展。 为偏才建专校 韩寒不能进大学,我感到并不奇怪。问题是像韩寒这样的“怪才”、“专才”在我们这个社会并不少,如果不给他们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很有可能浪费了他们的才华。建议教育部门能够开设一个专门大学或者“怪才”学校,也可以在大学仿照过去开设少年班的方法,开办“怪才”班,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化的知识灌输。 在我们这个社会,既要科学知识全面化的人才,也需要专业化的“偏才”和“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