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sp与EP有什么区别?(音乐碟片)
SP EP LP唱盘跟录音技术史和唱片史有关 SP——Single Playing EP——extended play Single叫单曲,EP就大致等同于迷你碟 什么是EP? EP:Extended Play,慢速唱片。EP是CD的一种,播放设备亦与普通CD一样,没什么特殊要求。 EP(extended-playing record)是一种专辑模式,指的是短专辑。所谓EP,是指时长远远不足一小时的短专辑,其实它更主要的意思是艺人的一种过渡性专辑,是相对于专辑的一种独立概念的作品集合。 EP往往是一张唱片推出前,发行一个简单的版本来刺探市场。它也经常派发到电台,作用有点像白版,但它是在市场上流通的。EP以普通规格的为最常见,其次是小规格的3寸版本,它可以放在碟机托盘最中心的一槽。其次是图形版本的,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规则的图形状在CD机读取时,因要读取信号机器飞速运转、虽然可以正常播放,但很伤机。EP因为不像专辑或者精选可以录制近10首或者10首以上的歌曲,一般只能在五首以内,所以叫“细碟”,它的发行量比普通大碟(专辑)小,有的EP的价格甚至远远超过了大碟。 单曲(Single) 通常是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为了扩大影响,这首歌曲被乐队和唱片公司挑出来单独发行。通过电台和台的反复播放,吸引歌迷购买单曲唱片,单曲的销售量排名就成了单曲排行榜(chart),这无形中反映了某首歌曲在一定时间内的流行程度,同时为乐队带来了好名声。这种专为上排行榜的单曲同时也叫做hit,就是热门歌曲的意思。 大碟(CD/LP) 专辑通常有两种,一种更为正式,收录的歌曲较多(10首?),时间较长(40分钟以上?),能够让歌迷一次过足瘾,而音乐家在上面花的心思也更多一些。象这种正式和规矩的专辑就称为大碟,或者干脆就叫专辑。80年代以前专辑的主要发行方式是胶木唱片和磁带(Cassette),其中胶木唱片更适合于收藏,而90 年代之后CD成为更为主要的介质。所以大碟通常就是LP,但现在也渐渐用CD来称呼了。 细碟(MCD/EP) 也就是小专辑,时间也比较短,通常在15-20分钟左右。它是一种较不正式的专辑,乐队有了几首成熟的作品,需要及时推出,但又够不上一张大碟的数量,所以就发行这种细碟,当然也可能纯粹就是为了赚点外快。日本歌手多会在一、两个月推出单曲,并将此单曲(俗称side A歌)配合一至两首较为另类的 歌曲(俗称side B歌)结集成「细碟」发售。为了使细碟更具有吸引力,乐队有时会在细碟上放一些较为罕见的歌曲,如现场或翻唱歌曲。作为一支摇滚乐队来说,大碟是不可缺少的,细碟就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在胶木唱片时代这种细碟叫做EP,现在当然就叫MCD了。mcd也可以用标准cd也可以用mini cd做。关键看作品本身的长度。 另外,如果碰到Promo或Advanced Edition都是指在正式发行前提前流出的版本,可能会和正式版本有一定的差别,地区性明显。 推出EP(CD细碟)已经成为一个新趋势,随著市场的竞争,近几年推出的EP,形式亦渐趋多样化,就以近期所推出的EP为例,已经可以分为几类型。 第一类:传统型 这类EP不玩花巧,全碟只收录四、五首歌,什麽VCD版、卡拉OK版一律欠奉。因为这类EP的卖点是“好歌”,通常较有实力的歌手会推出这类EP,例如王菲的《玩具》、莫文蔚最新的同名广东EP、古巨基的《跳飞机》等。 第二类:优惠型 这类EP以有著数吸引“买家”,碟内除了有四、五首新歌外,还会附送多只MTV碟或卡拉OK碟之类,当然还有一大堆护肤品试用装、赠券、公仔等,总之务求让消费者觉得买这只碟是绝对“有赚”的。通常推出这类碟的,多是新进的偶像派,如张柏芝的《任何天气》、容祖儿的首张同名EP及最新的《不容错失》、小雪的《说清楚》、陈晓东的《黑色领带》等。 第三类:换汤不换药型 这类EP话就话收录了四、五首新歌,但其实只是同一首歌,多弄几个版本罢了,例如什麽卡拉OK版、欧陆Remix版、音乐版等。 蒋嘉莹最新推出的首张EP《约会》,就是其中一个好例子。这张EP,其实只收录了三首歌:《假如真的再有约会》、《单独约会》及《约会之後》,不过有些歌加多了一个欧陆Remix版本及音乐版,于是又当是新歌收录。 另一张代表作,是天王张学友的《当我想起你》,这张EP只收录了三首歌,但其实是一首歌而已,因为三首歌的旋律都一模一样,只是演绎的语言不同,包括广东话版的《爱下去》、国语版的《当我想起你》及英文版的《Something Only you can do》。 第四类:混合型 属於这类的,是某些可能不愿推出EP的歌手,但又只有三、四首新歌,於是加些旧歌推出“新歌加精选”。严格来说,这类碟不算是EP,亦不可说是精选大碟,而是两者的混合体。 赵学而的《最好慢慢来》,就是属於这类EP唱碟,由五首新歌,再加十多首旧歌凑成一只大碟。而黄耀明的《有朋岁月》,全碟更只有一首新歌《漂流睡房》,再加十多首旧作及翻唱歌,又成了一只“新曲精选”大碟。但有一点很不明白的,黄耀明在推出《有朋岁月》不久,又推出全新大碟《光天化日》,那又为何特别要先推出一首新歌,出只“新曲精选”碟呢! 密纹时代,因为录音的标准不同,转速不同,各种唱盘的音质也不同。45转的EP就是比100/3转的LP要好很多,以前还有78转SP,我没听过,估计质量会…… 其实简单想想就知道,78转,一张牒一面只能录一两首歌,所以Standard Playing 也就被称作Single Playing,现在很多单曲唱片都是有两首歌的,为什么Single会有两首? 就是密纹时代一面一首的传统(其实现在也不能说密纹时代过去了,黑胶唱片的音质 绝对是好于母板较差的激光唱片的,具体的问题在录音技术里算一门学问)。 到了EP技术,一张牒正反面各能录3首歌左右,到了LP,一面五首,总共60分钟的录音时间,唱片也才作为标准录音器材走入千家万户。 数码化之后,黑胶被CD取代,CD本身,是一个压缩的概念,普通LP 8、90分钟的录音时间, 能够压缩在CD盘的一面上。不论Single,EP,LP,都是一张塑料片解决,所以单曲EP的概念也就从录音技术定义演化成唱片经销定义了。 日本和欧美的歌手,很习惯于发Single,如果有人买他们的唱片,就一只一只的做下去,时间差不多了,就合起来发一张Album,如果凑的歌不是很多,就发成EP。 香港唱片业是以LP为主,他们一般没有单独发的Single,但是有小一号的盘(mini-cd),EP,和常见的LP,大碟。不过,现在很多EP也是拿大盘来做了,典型的比如黎明的EP和张国荣的EP。 香港的唱片流程是,先用单曲打榜,成绩比较好,就会筹备整张大牒,然后一面卖一面用接力主打和第三主打派台做宣传。容祖儿的第一张EP就是这样,五首歌全部打到熟 。 新歌手,或者来不及筹备大牒的时候,歌手就会出EP,这个跟概念专辑不是一回事,有的乐评人自己搞混了,虽然EP因为歌曲少,一般商业性的东西都会相对少,整体结构也明显,确实有不少概念专辑以EP形式存在。 香港区分EP LP和单曲,其实是有标准的,不过似乎是IFPI定的标准,具体我记不得了。 用大号牒和小号牒发行的就不说了,即使都是大号牒,少于6个track,总时间短于30分钟的都叫EP,而且,总track少于4个,并且总时间少于15分钟的EP,是不作为IFPI标准唱片统计销量的,为了达到这一点,很多公司都学会凑track,我记得这件事上,EEG的叶佩雯的EP,曾经有过争议。 Single呢,两个track,时间短于12分钟?大致是这样吧,记不准。 不好意思呀 说了这么多也没有想过你爱不爱听 我只是想你可以明白的更多一些 没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