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问:中国与日本的感情纠葛何去何从?能随着岁月的流长而消磨掉日本
能随着岁月的流长而消磨掉的罪恶根源么? 还是一定非武力解决不可呢? 也不是在怂恿国人干么干么的, 只是看到现在的国人对日本强加于我们炎黄子孙的罪恶行举的淡忘而感到心痛.悲哀.无语`````````` 不知诸位有和高见!!!!! 望不吝赐教!!!!!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干扰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历史和现实,是解析中日关系波折的依据。 友好与对立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重要近邻。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中日两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透过日本学到了许多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成果。 然而,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半个多世纪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回顾这段历史,日本神户大学教授五百旗头真今年2月9日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列强之一、亚洲惟一帝国的日本误入歧途,未能认同包括中国在内近邻国家与日本一样也希望独立和发展的民族主义,相反却认为那是对日本既得权益的挑战。 这位教授指出,日本政府因此而走上一条“通过武力粉碎周边国家爱国之心的道路”,把日本引向了战争和灭亡。他写道:“日本帝国从亚洲大肆掠夺,不允许亚洲国家与日本一样发展。” 对于中日两千多年交往历史中特定时期的这段陈迹,已故中国总理周恩来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反省与建交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曾经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中国民众的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 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1995年,日方发表“村山谈话”,首次承认对亚洲国家施行了“殖民统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1998年,日方首次以书面形式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口头道歉。 以日本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反省和道歉态度为基础,中日关系得以逐步发展。 中日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两国藉此重新确立了友好往来,把双边关系推进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此后30多年间,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间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为亚洲以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右倾与困境 但是,一些日本政界人士近年来“大国意识”膨胀,政治右倾加剧,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消极面也逐步凸现。 日本现任首相迄今没有明确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公然把台湾列入两国共同战略目标,日本政府还在历史教科书、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试图逼迫中国让步。 此外,对于欧洲联盟有意解除对中国武器出口禁令,日本政府公开施以阻挠。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11日2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指出,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个问题拖的时间越长,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就越大,也越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今年4月12日会见日本共同社社长山内丰彦时再次重申了参拜靖国神社对于两国关系的损害。 经济与政治 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有着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在最近10年间同时发生,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出现历史性变化,由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1比10缩小到现在将近1比3。 日本自1867年“明治维新”以来首次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让一些日本人感到不适应。 受此影响,一些日本人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又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发展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 这些因素构成了阻力和制约,可能使中日关系走向恶化。目前,作为政治基础的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正严重干扰中日关系健康发展;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突出;国民感情出现下滑势头。中日关系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挑战,正处在十字路口。(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