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人对酒的留恋一点也不输茶?有人开茶社,想来为何无人开酒楼呢
有人开社,想来为何无人开酒楼呢,在下不才,不敢妄开,要倒闭的,不过哪位开了,我一定去开怀畅饮! 酒的历史应该很悠久,其意义不仅古代,现代应该胜过茶,为何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斗酒诗三百,借酒来浇愁,好象和愁又脱不了干系,干杯,敬酒全为酒,茶,还要借酒的名头来"以茶代酒".其实酒,非酸非甜非苦非辣,难道其魅力仅在酒精的刺激性和麻醉性吗?我想当然不是.各位随便谈.先谢了! 分数还是100,因为封顶了.呵呵!
在中国的古典中,总是流淌着这样的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有辛又辣,此是五味俱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让我们闻够了浓浓的酒香,千年尘封的史册,也因了酒的滋润而芳香四溢。酒,这种形态似水的液体,像一块三棱镜,可以将平平淡淡的生活折射出绚丽缤纷的色彩,因为酒本身就饱浸着千般万种的人生滋味:有朋自远方来,酒可以接风洗尘;醉不成欢惨将别,十里长亭千杯少;封妻荫子。酒可以表达无法名状的欣快;失去亲人,唯沉醉方能与死者同去体验一回死的感觉;乡愁途穷,无酒便不足以消愁;一帆风顺,豪饮才得痛畅其怀;文人诗会,无酒岂得传其风流……杯子虽小却可以包容世间万象,壶中幽暗,却聚敛着万丈光芒。当然酒本身具有一般食品和饮料的某些共性,必须通过人的生理器官才能把它的特殊作用传达到人的心理层面,但是它的主要作用无疑在心理层面,几千年来的文明史证明,饮酒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游戏。古人曾把酒斟进美妙的神话和民间传说里;那些擅长诗词书画的文人墨客则用酒来刺激自己的灵感和激情。中国传统文学最显著的就是抒情诗,而在这些抒情诗中大多是即兴式的抒情短章,这种短章适合在饮酒的环境中进行,作者平日积累于心底的悲欢离合的人生感受经酒精刺激会突然爆发出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含有何等温厚的中国人的性情之美,“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国人重感情,又豪爽又朴厚,又热烈又温婉的人情味被咏唱了几千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春天,这雨,这远远的杏花村的销魂味,真的是说不清楚。“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诗人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也不必说清楚了。倘若无酒,中国的诗还会这么美妙吗?倘如无诗人,中国的酒,还会有此味道吗?倘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还会有那么好吗?倘无“浓睡”也消不去的“残酒”,还会真有那绿的“肥”、红的“瘦”吗?所以说中国的文化的精致处、蕴藉处、深沉处、高远处,大半在酒杯里藏着。难怪有人说,中国有美酒十斗,古代诗人已饮去八斗,历代达官贵人村夫俗子饮去一斗,你我现代的有心人,只好共分此仅存的一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