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十年里,世界将会有什么变化?不知我们的地球将来会变化成什么
不知我们的将来会变化成什么样子,在此,向广大网友请教,谢谢!!!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地——特别是北极——将出现活化。过去,严寒使冰层终年不化,这成为一个基本的妨碍因素,限制了该地区的发展,也限制了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扩大。 特劳斯蒂•瓦尔森在所著《全球变暖下的世界将如何变化》一书节录的第一部分中指出,北极浮冰的消退将致使新航路的出现,从而在空间上改变世界。“随着过度的全球变暖,北半球或多或少都将成为人类的未来家园。” 尽管在历史上人们也多次勇敢尝试寻找一条通道,但一直没有成功利用经过北冰洋连接不同大陆的最短距离,因此全球航海也就没有可能。另一方面,北极的变暖意味着整个北半球——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大部分——的动植物将发生改变,也将增多,并且发展出一个人类活动重要中心地区的体系。这将导致一个中心空间系统的出现,它与今天的地球有很多不同。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两种基本空间体系(北半球的半球体系和今天的中纬度环球带状体系)将共存。但半球空间的重要性将逐渐加强,而中心带状空间则被蚕食。同时,随着带状空间向北扩展,它会丧失一些独特性。北方持续变暖,因此在空间上会日益强化。相比之下,由于许多地方变得不适于人类活动,南方的重要性将会下降。 许多中心地区将变得很热,以至于将会有一个几乎无法居住的干旱地区,把今天带状空间的南半部和北半部分开。这一事实加剧了带状空间体系的衰落。 作为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届时被分出的居住带的南半部将朝着南极地区移动,同时北半部将朝北移动。但是,和北半部不同的是,南半部从此将失去重要性,总体上全球的活动将北移。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过度的全球变暖,北半球或多或少都将成为人类的未来家园。 和北半球一样,目前南半球也有大片人烟稀少的地区,如南部非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但是,南半球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没有北半球那么大,除了陆地面积较小之外,还有下面四个原因。 第一,南极洲大陆和南半球的其他陆地并不直接相连,而是被南大洋隔开;第二,这就是说,南半球不可能像北半球那样,出现一个朝向南极点的缓慢渐进性移民;第三,何况,南极洲是一个极地区域,而不是像北极圈那样的次极地区域,换句话说,它要像北极圈那样变得可以居住,并且能与之竞争,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第四,此外,南极洲的宝贵资源(如石油天然气)似乎并没有北极圈那么多。 这些原因放在一起,(从全球规划政策的角度来说)对大型全球保护区的划定是有意义的,这些保护区应该划在南极和南大洋,而不是北极。 由于整个地球极北地区的变暖速度都比世界其它部分要快得多,全球变暖引起的划时代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北极圈和北冰洋。但是,在整个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北极浮冰的逐渐消退,北极的航运将大大拓展。 浮冰的消退以及接下来北极航运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夏季西西伯利亚沿岸浮冰的消退,现在已经开始了。即使没有破冰船的帮助,在夏季货船也能沿着海岸向东逐渐越走越远。但是,目前岛屿和大陆之间又窄又浅的海峡使得大型船舶还不能在这条路线上航行。 接下来一步,浮冰将更大规模地消退,这意味着到2030年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在这一时期,浮冰将从西伯利亚沿岸大幅消退,大型船舶便能够在更深的水里航行,很有可能一直驶入北太平洋。 出于各种原因,要开辟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北极西北航路,不会有西伯利亚海岸北边的东北航路那么快。从2050年到2070年,半个北冰洋的西伯利亚浮冰在夏天将退到北极点。当然,重要的不仅仅是夏季航运,同时,夏天浮冰的消退意味着冬季的海冰也只有薄薄的一层。这就是说,只要有今天的破冰船一半的破冰能力,船舶就可以在冬天通过这层薄冰,而不需要完全的破冰船。 船只将能够直接从白令海峡越过北极点进入大西洋,首先,这条海路的竞争力很强,因为它比沿着西伯利亚海岸的曲折路线要短得多。这条较短的海路对从太平洋驶往北美东海岸的船只十分有利,它们将从格陵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进入大西洋,从而增强了加拿大东北部港口的重要性。 哈德逊湾的海冰也已经大大减少,邱吉尔港(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重要性也将增加。船只能够在约有半个地中海那么大的哈德逊湾自由航行,最大的优势就是这个海湾直达加拿大中心地区,这会便利来自加拿大心脏地带的货物运输。以前,邱吉尔港作为铁路起点和港口,出口小麦以及其他加拿大平原所产的谷物,已经得到很大发展,但海冰是一个大问题。再往后,邱吉尔港也成了一个旅游中心。随着全球变暖,和其他北方地区一样,邱吉尔港也将继续发展。 许多科学家预测,北冰洋海路的第四步发展将是开辟穿过加拿大北部群岛的航路。 北冰洋航海活动的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的开辟可能发生在2100年前后。届时,北冰洋大部分地区即使在冬天也没有冰了,北极圈内的大多数地方在工业、采矿和油气开发上也将有巨大的发展。 一个无冰的北冰洋将创造出一个环形的航海空间,从而出现大量穿越北冰洋的航线,连接北极圈内众多的城镇和港口。到2050年,从北极圈到加拿大北部腹地、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交通将发展起来,继续开辟出更多资源丰富的新地区。而这首先将发生在河流沿岸,尤其是只在夏季无冰的地方。 这个预测说新的定居点将从海岸开始,然后逐渐通过河流扩展到内陆,地球上大多数地区以前的定居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发展的。在内陆地区发展的同时,从北极圈进入世界两个最大海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运也将大大增加。 当然,气候变暖和北极全球航运增加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北极地区自身,受影响最大也很快的地区还有白令海峡两岸。这条狭窄的海峡连接着北冰洋和太平洋,西边是俄国的堪察加半岛,东边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白令海峡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将逐渐变得十分巨大,就像以前直布罗陀海峡在世界历史中那样。 堪察加半岛的面积和英国差不多,资源十分丰富。它位于鄂霍次克海西岸,这个海有地中海那么大。这一地区的港口已经开始发展,但最可能繁荣的是彼得罗巴甫洛斯克。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是中国从北部地区无法达到太平洋,只能从中部海岸线出发向北,这对中国很不利。 阿拉斯加位于白令海峡东岸,穿过海峡的新增航线将提高阿拉斯加西部、南部海岸的重要性,北部海岸也很有可能,那里有巨大的油气储量。 白令海峡南边是阿留申群岛,这一串岛弧是阿拉斯加半岛的延伸,有好几个港口。船只从白令海峡出来,无论是向西开往加拿大和美国,还是向东开往中国和日本,都将通过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这给岛上的一些港口带来了发展潜力,它们将成为北极航运重要的补给站。 北大西洋通向北冰洋的海域要比白令海峡宽广得多,主要有三个“大门”。最西边的大门是加拿大和格陵兰岛之间的戴维斯海峡,有350公里宽。第二个是格陵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286公里宽),它在北极航运上也将变得很重要。第三个、也是最宽的“大门”是冰岛和挪威之间,有800公里宽,这里的冰也最少。在这里海路被分成两股:一股从英国东边通往欧洲北部边界,另一股通过英国西边进入大西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冰岛和挪威之间的这个大门将成为北大西洋地区最重要的门户。 随着大量的油气从西西伯利亚运往美洲西北部和北欧,这些大门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彰显。 在二战以及后来的冷战期间,格陵兰岛、冰岛和英国之间的“GIUK缺口”曾是战略要地。在二战中,所有从美国开来的船只(供应武器并支持俄国在东线抗击德军)都要经过这个门户。盟军占领的冰岛由于位于该门户的中央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西洋上的船只从冰岛的战舰和空军基地那里得到了支持和保护。二战后,原来的盟国美国和苏联成为死敌,苏联海军进入大西洋唯一的线路就是GIUK缺口,因此这里变成了美国人重要的防守第一线。因此,美国和冰岛签订了一个双边防卫条约,并获准扩大凯夫拉维克战时军事基地的规模。美国人还建立了一个广泛的潜艇警戒以及雷达和航空警戒系统,在格陵兰岛、冰岛和英国都有站点。这个系统意味着苏联的核潜艇无法足够接近美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发射导弹。 由于未来很快就会有大量的油气运输通过这个门户,这里将重获地缘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当美国政府2006年春取消确保冰岛防卫的双边条约时,确实令人大吃一惊。 美国政府的这个决定是缺乏远见的明确体现,同时它也没有认识到将来北极、北极的石油和其他资源以及北极航运路线将来将会有多么重要。这个决定对冰岛来说是一个很深的羞辱,这个岛国位于GIUK缺口中间的战略要冲,美国要恢复在这里的往日地位,要花费巨大的力气。 目前的全球变暖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各种天气模式将发生变化,但过去的变化也可以告诉我们这可能有什么含义。 无论在地方还是在全球层次上,天气模式的变化都导致了自然世界模式的改变,也引起人类居住模式的变化。 […] 人们居住空间的构成和布局,对该地的物理功能和活动、社会体系和人们的感受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不仅作用于空间,也作用于人类自身。当我们开始对居住带的中心线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心地带在交通等物理功能上有许多优势,因为它就处于定居地区的心脏部位。另一方面,居住带的边缘在空间上则显然处于劣势。 从社会作用和人类感受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能对居住带的构成进行类似的解读:在地球村意义上,居住带中心地区的社会重要性是最大的;而居住在边缘的人们在居住在中心地区的人们眼中则是落后而无趣的。[…] 全球社会的空间体系已经开始随着北极的活化而进化,在我们开始研究它的特征之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带状世界和全球世界这两个比照性系统的特征。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从地球上的区域和人们如何运作的角度,尽可能好地对上述两个系统的性质和结果进行比较和认识。 除了对世界景象几何特征的现有研究,必须提到的还有两点:第一,当今世界将变成两个“岛屿”——美洲和亚欧;第二,未来世界的特征是一个环形的大陆,其中环绕着未来“世界中心海洋”——北冰洋。 […] 在逐渐显现的全球世界的新空间体系内,世界社会将如何作用呢?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从带状世界到全球世界渐变结果的意义,对这两个空间全球体系的深刻认识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让我们修正一下,重新来描述这个正在显现的全球世界的空间体系吧。实际上,未来的世界与其说是全球性的,不如说是半球性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北半球的世界。原因有下列几点: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上大多数陆地都位于北半球。第二,全球的线性中心,以及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地区也都位于北半球。第三,北极将比南极温暖得多,(出于若干原因)北极在人类活动的未来发展上也将远比南极重要。第四,世界中心地区的过度酷热意味着这个围绕着地球的带状将失去其全球重要地位,功能逐渐沦为分割南北两半球,这将进一步加强北方的重要性,对南方也将大为不利。 上述四个原因,再加上航行和资源勘探造成北极地区的活化,意味着未来世界实际将变成一个北半球的半球性世界。 这个半球状的未来世界,其作用方式和今天圆柱形带状世界的活动互动方式都将大大不同。 […] (目前)全球的中心处于一条围绕地球的线性带上,位于居住带的中央。两极地区绝对是没什么重要性的。北极点尽管与地球全部陆地中心相距不远,但在政治上、社会上和地理上,今天它距离地球的线性中心都是最远的,作用也最小。 (相比之下,)随着北极的活化,一个半球性的世界即将出现。北极地区将成为世界的中心,而今天的线性中心将变成边缘! 从今天的带状世界变成未来的半球性世界需要花多长时间呢?这主要看北极变暖的速度有多快。如果变暖在2100年就停止了,温暖程度不够,朝向北极中心的全球世界的完全转化就无法实现。 直至转化实现,世界人口将生活在两种空间体系共存的状态下,这两种体系将通过不同方式竞相扩大影响。当然,随着未来几十年北极开始变得更加温暖,活化程度更高,这种共存状态及其引起的竞争也将开始出现。 如果全球变暖持续到2100年之后,并且过度变暖,在22世纪十分良好的气候中,北极将变得宜人。在变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天气过热、沙漠化和缺水,整个世界中心地区将变得不宜居住。 在这种情况下,全世界的人们都将知道我们是何等幸运。因为在世界中心地区变得酷热无比,无法居住的时候,还有北极可以作为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