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痛苦的医生,谁来帮帮我?你要做一名负责的医生,可会损害其
你要做一名负责的,可会损害其他老医生的利益,还会用职位压迫你,我该怎么办? 现在中国乱了,被钱蒙住了眼睛。没钱的事分内的也不做。官员腐败,医生也腐败,特别是年资高的老医生,利用自己的形象骗人,开大处方,还胁迫小医生一起骗患者。公理何在? 明明治疗规范说这么治,他偏要那么治,还说给患者省点钱,省点检查费,可病查不清,一味的用高价位药物合适吗?竟用一些没有什么疗效,副作用也不大的药,那管个屁用? 不就是为了拿点回扣,会招报应的。自己老了没人同情帮助的。 在国外老医生是没人找他们看病的,老了经验有,但知识老化,
把自己看成“永远的住院医生” 北京大学第一李惠薪 名牌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全国有名的大医院中工作,他(她)并不能因此成为名医。虽说素日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但君也一定听到过:“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老话。这都是自古以来代代相承的古训。从表面上看,似乎两种提法大相径庭,实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我大概是恰恰应了后面的一句话,虽然就读名牌医学院,毕业后就分在学院的附属医院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但静下心来认真地对自己进行评析,我觉得自己不够名医,因为名医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有所建树,无论是在医学理论上,还是在医疗实践之中,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不够格儿!我是沿袭着前人走过的路,如履薄冰地前行。年轻时,由于经验不足、粗心、责任心不强……也曾为患者和家属带来过痛苦和悲伤,至今那些病例的细节都历历在目。近日完成《百例医疗事故评析》一书,就是在耳边长鸣的警钟。愿与同道们共勉!   人们对良医界定的条件是: 1.认真诊疗病人。 2.自己治不好的病人愿意请其他医生诊治。 时至今日我都恪守着这两条标准。我将自己看成是“永远的住院医”。我会认真对待每个来看病的患者。“少数人可以先富起来”,而这少数人在我理解,不应包括解除患者疾苦的白衣天使们。   我常常用“马蜂窝现象”讲给病人及家属听,供他们在采取治疗措施前选择。   癌症好比是在房檐下的一个大马蜂窝,年纪轻,身强力壮的人,可以想方设法捅掉它;但对于耄耋老人,腿脚不灵活,用不着去动它,要与它“平和共处”,尽量避开,绕道而行,不要将它当成负担,不排斥可以进行中药治疗。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还是可以选择的,虽然没有做过精确、科学的临床统计,但采用保守治疗的比积极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的病人寿命并未明显缩短,而最明显、最重要的是病人省去了遭受治疗的痛苦,经济方面的花费暂不估算在内。   有时我也会受到很严厉的批评。一次,看完了定额的病人,院方已停止了挂号。一位患者匆匆跑来,要求加号,讲了许多理由,但我坚持不再加号,他竟瞪圆眼睛,大声喊:“你没有医德!”霎时间我愣住了,没有做任何解释,这算是对自己不足的警戒。   正因为将自己定位在良医,我没有去看特诊(挂号费300元)。我觉得自己不值。300元在一般工薪阶层家庭的收入中,是要占一定的比例的。而如果是下岗、待业的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靠政府救济过活的人,这就是一个人全月的收入。这样的人在北京到底有多少,不清楚!但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家中没有下岗、待业的,就算不得是老北京!问题的关键是患者花了300元的挂号费,而我却不能一次治好患者的病,不要说治好,有时甚至两三次都诊断不清,仅挂号费就花去近千元,于心不忍,将心比心嘛!为了让自己不怀着愧疚的心情,还是14元的专家号更心安理得些。   我愿意做一名货真价实的良医,这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