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携民渡江”中,他一开始驻扎在哪
刘备“携民渡江”中,他一开始驻扎在哪
是“樊城”的呀~ 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曹操为了报仇,分兵八路,亲自率领,杀奔樊城而来。 曹军势大,刘备兵微将寡,樊城池浅城薄,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水,往襄阳退去。刘备不忍抛弃跟随多时的百姓,就派人在城中遍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刘备令关羽在江边整顿船只。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刘备在船上见此情景,心中悲恸不已,哭道:“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就要投江自尽。左右急忙抱住,从人见状,莫不痛哭。 刘备到了南岸,回顾江北,还有无数未渡江的百姓望南招手呼号。刘备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方才上马离去。 携民渡江这件事,使刘备爱民的名声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后人有诗赞之曰: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利益分析1\大大提高了刘备的社会影响和民众基础.刘备是一个后起的地方小吏,和曹操等大军阀比,其根本算不上是军阀,所以成王霸之业的基本条件____天时\地利都与之无干,其要想雄霸天下,就得靠自己的爱民之心,获取民心,也就是诸葛亮为之定格的‘人和’。尽管以前刘备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但其社会影响却十分有限,由于处于一败再败的境地,所以关爱民众也只是口头之说,真正为民众造福却十分不足。直到面对全军覆灭的危险携民渡江,才真正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对民众的关爱之情,民众也才从此真正感受到了刘的爱民之心,从而真正走上了和刘备站在一起的社会效果。2、极大地增强了江南民众的仇曹心理。刘备携民渡江,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思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战争使民众和曹操的关系敌视起来,以树立起刘备抗曹领袖的英雄形象。形势的发展也正如此,长坂大战后,除了随行民众被曹军杀得尸横遍野外,江南其他地方的民众也饱爱曹军洗劫,仇曹心理一夜之间在江南形成。致使曹军在之战中,江南百姓都成了曹操的敌人,在刘备、孙权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力抵抗,最后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如果不是人心相背的作用,刘备、孙权要想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是绝不可能的。3、为以后的孙刘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赤壁大战中,江夏成了刘备的指挥中心,百姓们为了躲避战争,纷纷随军渡江,以前刘表时代江南江北民众相互敌视和对立的局面,在共同的利益和目的面前,荡然无存,孙刘联盟一方面是军事和政治的需要,加一方面也是民众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大量的江北民众南迁,孙刘联盟的牢固性很有可能不会维持半个世纪之久。二、弊端分析。1、加大了民众的无故伤亡。刘备携民渡江,从本质上说是进步的,但从实际上说是消极的,当时曹操进军荆州的目的主要是消灭刘备,夺取荆州,统一中国,并不是针对当地百姓而来,所以刘备携渡江,另一角落来说,是利用了民众作为他的挡箭牌,以削弱曹军的战斗力。结果也正是如此,在长坂大战中,民众伤亡残重,刘备得以喘息,最后在刘琦的帮助下,安全退到江夏,成功的结成了孙刘联盟。2、激化了曹军与江南人民的矛盾。刘备携民渡江,伤亡残重,民众将刘备视为了救星,而将北军视为了仇敌,从此南北两地的民众从以前的各互通融,变成了相互敌视,较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共同发展。总之,刘备携民渡江,一方面体现了其爱民之心,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民众之间的不和,使中国最后走向了分裂割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