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知力啊?越具体越好
越具体越好
自知力是自我判断自我状态和生理状态的能力。自知力的损害程度是否完整对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重型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般的重型精神疾病如发病很急,自知力会很快变得不完整或丧失。如发病缓慢,自知力受到损害的过程、程度也比较缓慢。有些时候自知力的损害程度和精神病的病理症状并不是平行的。在一样的精神病症状下,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 同是精神病人,有的需要住院治疗,有的门诊治疗即可。原因何在呢?这就要看病人是否有“自知力”了。“自知力”就是病人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   如果患者能认识自己精神状态不正常,能够主动就医,称为“有自知力”或“自知力完整”,那么这部分病人就可在家属的监护下进行门诊治疗;如果患者对患病期间的部分症状有认识和批判能力,对另一部分症状认识不到是病态时,称为“自知力缺乏”;而当病人对其精神症状认识不到是病态,否认精神不正常时则称为“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丧失”。   对于后两种病人,他(她)们大多不会主动就医,因而住院治疗才是上策。   不过,精神病人的自知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门诊治疗的病人发现自知力逐渐消失时,就应送其住院治疗了。又比如精神分裂症初期,有的病人有一定的自知力,随着病情日趋加重而自知力丧失,因此否认有病,拒绝治疗,就需要家属强制其就医治疗;当疾病恢复期,随着疾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自知力,就会主动配合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当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后,自知力逐渐恢复并日趋完善。因此,临床上常常把自知力作为判断病情的标志之一。但是,自知力完整并不一定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如有些长期患病的患者残留着幻听的症状,而病人对其能认识到是病态,自己的行为不受其支配;与之相反,有的病人精神症状已完全消失,但在很长时间内仍然缺乏自知力或有部分自知力。对于这些自知力缺失的病人仍需继续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