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消费的常识中学生需求什么方面都好.越多越好,最好一大篇子..
需求 什么方面都好. 越多越好,最好一大篇子..嘿嘿 不好意思 着急啊 什么消费观了,货比三家之类的东西 越多越好!
中学生消费面面观 ——中学生消费心理探究 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环境中,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现今中学生的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就尤为显著。现在,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有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 一 中学生参与经济活动,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他们的“经济来源”不同于成人,因为学生不参与或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其所获得的“消费资本”绝大部分是父母给的零用钱。那么,学生们怎样使用定期从家长那里拿到的钱款呢?用以下一张我校某学生一个月零用钱的帐单就很能说明问题: 项 目 某月零用钱 150元 所占总额的比例 正 餐: 50.00 33.3% 课外书: 35.00 23.3% 文 具: 10.00 6.7% 零 食: 20.00 13.3% 游 艺: 25.00 16.7% 剩 余: 10.00 6.7% (以上为真实个案,为计算方便,故取整) 可见,除用餐等生活必要开支(可理解为生存消费)外,零食、游艺之类非必要性消费(可理解为享受消费)所占的比重并不算小,这样的一份帐单如实反映了现今中学生消费的大致情况。 现在,中学生作为一种“有生力量”活跃于社会的消费大军中。家长和老师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消费现象连呼“看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今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与以往大不一样。那么从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怎样的消费心理特点呢?大致应有以下几种: 1、求新性 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在保龄球道边,卡丁车上总能看到身挎书包、胸佩“某某中学”校徽的学生族的身影。如今,很多学生对“DDR”(跳舞机)“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这种消费心理的支配。 2、兴趣性 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有的学生是DIY(组装电脑迷)或“小网虫”,钱包里的不少储备自然花在采购相应的软、硬件或书籍上…… 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 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消费的无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甚至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中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二 任何心理状况的产生,都有其具体的原因。那么,造成中学生这些独特消费心理是什么原因呢?若要分门别类的话,因有外界环境因素和学生的自身因素。往往外界环境在影响人们的各种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生的消费心理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什么父辈们看不惯我们现在的消费行为?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相应的经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成果,不难感受道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正在不断地解放、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现在的中国在经济实力上虽还比不上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已经不能用“穷”一概而论。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让中国摘掉贫困的帽子,在将来走进经济强国的行列。“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摆脱贫穷才能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会见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是就曾这样精辟地指出过。[1,1]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的“三步走”策略中的“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这便给当前的经济发展打好了基础。因此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体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较为理想。也是因为实行经济发展“软着陆”政策的成果,使现在的物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人民币在97-9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依然在亚洲甚至世界金融市场保持汇率稳定。这些工作使国家对经济风险的承受能力有所增强。[2,2] 在这样的一个安定、发展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此环境,因而有意识地扩大消费范围也是不无道理;加上上文提到过的社会上各种品牌和商品的因素从外界促成上述消费心理。 正是因为这样有利的社会环境的作用,中学生的家庭环境也随着改变。近期,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指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的经济政策,以进一步规范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如:证券法、存款利息税制等。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走上行商、炒股之路,且有不少人都得胜而归。有了这样的前提,随之尔来的便是家境的不断宽裕。我们这一辈的家长大多是从“三年自然在害”、“文革”苦出来的,自己在青年时期失去了不少机会,甚至没 有过过好日子。于是,“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这一天经地义的想法使得他们在给孩子多少钱的问题上从不吝啬,从主观上为中学生消费“开路”,因此学生们便有了进行消费行为的资本和机会。而且有不少家长会在日常生活中讨论社会经济形势,如:股票走势或新的消费观点,中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很容易“吸收”,且可能将之转化成自己的经济观念。现在有些学生谈及“期指”、“涨跌”、“庄家行为”也能头头是道。 任何心理的产生总是离不开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往往是根本原因。首先,从心智发育的时间上看,中学生处于未完全成熟的懵懂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框架只是基本形成或形成不完全,对社会上各种事物、观点的是非判别能力不强,较难把握自己。其次,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或者说中学生并未参与社会化生产,不能切身体会消费的环节及作用,对消费的社会含义并不是很清楚,有的只是单纯地将消费与花钱划上等号,不能了解,且从一定程度上也无法了解消费的真谛。再次,因为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艰苦朴素的精神,过早地把自己放在享受消费、娱乐消费的人群中,造成一种“失重”状态。在成年人看来就是一种“不合理”。   三 以上列举了形成中学生特殊消费心理的几个主要因素,但并不是说消费对于中学生就是弊大于利,因为社会经济活动毕竟不是一个泥潭。 因此,中学生必须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培养正常的消费心理,以适应现实中的经济活动的需要。不要成为一个有钱但不会花钱的人。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就是正确消费观的组成部分,学会消费,就应当努力做到消费的适度与合理有机结合,在正确的消费行为中感受消费对于社会的作用,在游泳中学游泳:比如有计划地安排好开支和开支项目的比重。该掉不良的消费习惯,等等。不可否认,现在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境都宽裕,近期经过国企改革,有不少人下岗,许多学生的家长也在其中,因此不良的消费习惯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培养自己新形式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有巨大的作用。这些习惯的培养不是微不足道的,且恰恰相反。“在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注意消费不要搞高了,要适度。”邓小平同志曾在与中央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