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贬值是逼人民币升值,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各位大虾能否分析一下?
一旦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商品也许就不会像它们本该表现得那么有竞争力 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不断升高,将大大提高中国购买国外商品的成本,尤其是金属、能源等中国急需的资源类商品。近期油价的上涨,已经给国内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 引用一下《世界评论》里的观点,如下: 民币深陷汇率旋涡之中   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美元汇率一路下滑,美元兑欧元跌破1.30∶1的关口,创欧元诞生以来新低。据统计,自10月13日以来,欧元、加元、瑞士法郎和日元对美元汇率分别连续升值大约6.   3%、6.7%、8.2%和5.4%。预计今年全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将贬值10%以上,有专家预测,明年美元仍将贬值10%。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美元大幅贬值(特别是贬值预期)使人民币升值压力骤然加大。   美元跌跌不休,是因为美国经济“双赤字”屡创新高。据预测,美国今年经常项目逆差将超过6000亿美元,2004财政年度财政赤字为4220亿元,双双创历史新高。美国外债总额2003年底已经达到2.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4%,今年将超过3万亿美元。小布什的再次当选表明,美国经济政策不会改变,“大幅度减税”仍然是主基调,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的“双赤字”危机,美元走低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元因为基本面恶化而大幅贬值,可是,人民币的基本面却没有出现恶化,因此,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是不合理的。1994年,中国汇率并轨,人民币兑美元为8.27:1,10年来,这个汇率基本没有变化,但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4年中国GDP为5.7万亿元,而2004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就已经是5.78万亿元,10年间总量翻了一番;1994年-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是美国的近3倍;中国国际收支多年来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从1994年的26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9月底的5415亿美元,增长了19.83倍;近年来,中国物价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增长仍处在上升的周期中,虽经宏观调控,今明两年GDP增长仍将高达9.2%和8.5%,外贸继续快速增长且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这样一个基本面决定了“人民币随美元大幅贬值”是不可能持续的,人民币的大幅贬值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政策与游资博弈:压之愈久 风险愈大   从去年开始,国际资本不断在“豪赌”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以政策与国际游资的博弈来来回回好几个回合,最终都是政策赢了。10月份以来,国际游资又一次蜂拥押注“人民币升值”,国家外汇管理局首先是放宽外汇流出政策,其次是控制国际游资经非正常渠道流入,再次是小幅提高境内美元小额存款利率,并且几度发出公告,警告国际热钱不要投机炒作人民币。一场大战又一次拉开序幕,鹿死谁手还很难判断,政策的赢面可能更大一些。   国际资本洪水般的涌入已经并且越来越严重地干扰着中国的宏观调控。据央行数据,截止今年9月底,在贸易顺差小幅下降的情况下,扣除注资建行、中行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仍达到5145亿美元,今年新增高达1113亿美元,是经常项目顺差的10倍。游资的涌入使外汇占款大量增加,严重干扰着国内货币市场的秩序。2003年1月,外汇占款为23323亿元人民币,占央行当期基础货币总供给的44.5%;2003年底,外汇占款余额达到近3万亿元,2004年5月外汇占款高达34160亿元,占当期基础货币总供给52%。央行2004年10月份5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吸纳1980亿元基础货币,净回笼1460亿元,创央行票据发行以来单月最大回笼量,可是,银行间回购市场加权平均利率不升反降;11月份,银行间回购市场加权平均利率继续下降,这说明:尽管央行加大公开操作力度,市场资金却抽而未紧,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大幅度降低,使得投资和物价在货币紧缩的情况下继续在高位运行。一方面,国外资金涌入,另一方面国内居民却出现了减持外汇的现象。10月底,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储蓄存款8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这说明国内居民正像国际资本那样增持人民币、减持美元,这种现象如果进一步扩大,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游资的涌入还推高中国从房地产到股票、期货的价格,积累着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境内资本项目尚未对外开放,存在一道“防火墙”。资本开放的香港最近遭到国际炒家的袭击,10月份以来,香港金管局动用140亿港元6次入市承接美元卖盘,因此,香港10月底外汇结余的增量比正常情况下激增16倍。热钱流入香港,造成“水浸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下调,高档房地产价格大幅走高,股市恒指接近14000点,国企H股指数也接近5000点,日交易量在200亿港元以上。游资认为,港元同人民币挂钩,购买港元同样可以得到投机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国内股市似乎也在暗潮涌动,而9大城市房价更是超过10%。   升值 贬值 重要的是建立新汇率机制   目前,对“人民币升值”仍然是反对声一片,理由无非是“升值将降低中国产品竞争力”、“升值将导致国际汇市大幅波动”、“人民币既有升值的压力、也有贬值的压力”之类,不过,更担心的理由恐怕是“升值导致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使得人民币不断地升值,从而导致“过度升值”,重蹈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的覆辙。   首先,汇率变动不见得会降低中国产品竞争力。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一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实际上一直在不断地贬值。中国产品价格已经很低(价格竞争力很强)了,现在人民币又贬值(相当于相同幅度的降价),低上加低,除了提高已经很强的价格竞争力外,只能使我国的利益白白流失,还要加剧别国的反倾销调查,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双重损失。假定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10%,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人民币对其他货币仍然贬值5%,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仅占中国出口1/3)可能稍受影响,但在其他国家市场则毫无影响,相反,由于原材料进口价格的下降,中国不仅出口企业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非贸易产品生产企业和广大消费者也将从中受益,因此,权衡起来,小幅升值利大于弊。   会导致国际汇市剧烈波动的理由更站不住脚。最稳定的国际汇率是“金本位制”,其次是固定汇率制。在现有的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汇市波动是正常的,正是在这样的“不断波动”中,各种货币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恰恰是在“浮动”中“固定”,会使汇率变得扭曲,货币价格脱离价值过大(不管是高估和低估),最终必然会导致剧烈波动。至于“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则是“唱衰中国者”的言论,全世界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中国经济存在这种可能。   “升值导致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倒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专家们认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短期内不应该全面放开汇率管制,可选择的方案有两个:一是放宽汇率浮动空间,二是改目前单纯与美元挂钩为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相比之下,后一种选择似乎更有利:按照各主要货币的权重来确定“一篮子货币”最终的涨跌,人民币与此挂钩会更富有弹性,币值更稳定,更有可操作性,也更不容易为国际炒家所狙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