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的四个音调是如何对应的?能不能举几个具?
要了解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中的四个音调如何“对应”的,就涉及到古代声调的辨别。 在古代,四声是如下四种声调。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ˉ)。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除少数地区至今在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外,就普通话来说,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了。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例如,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音变义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读去声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能读去声了。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有的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举几个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如读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举唐·杜牧《山行》为例: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再举唐·李益《江南曲》为例: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这些例子,怎么讲也讲不过王力先生的著作《诗词格律》,如楼主有兴趣,可到我那里下载。点击“鹦鹉大哥”后,找到“他的资料”即可见到。 为了更好地了解诗词写作中的平仄,在下向楼主推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韵典》一书,其中“今韵”、“古韵”、“诗律”、“词谱”、“曲牌”等均有详细解说,寻帖切之字,撷华采之辞,并配有插图,可为一赌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