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为什么不公平?体现在什么地方?高考是中国最大的不公平!为
是中国最大的不公平! 为什么北京上海的录取分数线比全国各地都低?低120分以上! 北京上海孩子享受着比其他地方丰富的多的教育资源,反过来录取分数却低的多,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怪事.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腐败,是对各地千万个莘莘学子的欺辱! 希望媒体、两会代表和有识之士积极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呼吁,反映民声! 强烈要求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取消和改革这种极不合理的制度!
不公现象相当严重,人们能普遍地感受到,它与每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太直接;因为它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对社会的和谐影响太大。 实行多年的高考录取线不同的政策,就是一项荒唐的、充满歧视的“霸王条款”。录取线的不同是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户籍的不同确定的。拥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口的考生,比外地户口的学生享有优越条件,“册内”(笔者造的词)地区的考生比“另册”(笔者造的词)地区的考生享有优越条件。这种“优越”通过提高没有这些大城市户口或来自“另册”地区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来体现。最严重的时候,同样进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全国一流大学,“另册”地区的考生要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册内”地区的考生总分高出几十分甚至上百分。“另册”地区,多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在高考竞争中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并没有要求特别照顾(其实有所照顾也应该),只要求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结果不但得不到照顾,不但享受不到平等,反而要比人家高出一大截的分数才行,天下哪有这种道理?这种政策造成一种怪现象:一些分数低而“出身好”(“户口好”,“地区好”)的考生能进名牌大学,而许多分数高而“出身不好”(“户口不好”、“地区不好”)的考生却被排斥在外。这种政策不但公然背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对保证重点大学的质量也不利。难怪有人把这项政策称为“丧失灵魂的公共政策”。 从教育思想来说,这项政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可取之处。建国后,贯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和对工农子弟、落后地区适当照顾的政策,还使得许多优秀的农家子弟有上大学、甚至上名牌大学的机会。而现在,这种政策甚至比封建社会的“有教无类”和科举制度(虽然是选拔官吏)都不如。 教育不公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严重失衡。城乡失衡,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投入不公,明显地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城市里少数重点学校和大多数非重点学校又严重不平衡,造成“择校”之风越刮越厉害。而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升学率低,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且形成恶性循环。老文盲没有扫除,又出现一批新文盲。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至今没能真正实现,主要原因就是多年来对农村教育投资太少。 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其子弟在城市受教育的问题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们很难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即使有经济能力上学的,他们也只能“借读”,而且必须交纳很高的“借读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就留下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鸿沟。 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并不指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如果在职业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将来就业路子宽一些,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可是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农民这种愿望总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地区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国家投资建立的重点大学在省区间分布严重不均,有的城市、有的省份享受过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上面提到的不合理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设置,使得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地区明显得益,而没有重点高校或重点高校很少的地区明显吃亏,引起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教育腐败问题在孳生蔓延,是近年来普遍谈论的教育不公的重要话题之一。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同样刮进一向比较清廉的校园。权力、金钱、人情大行其道,弄虚作假,行贿受贿屡见不鲜,巧立名目、乱收费用屡禁不止,从而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贫者与富者之间、有背景者与无背景者之间在教育方面的竞争更加失去公平。 在任何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因为讲平等,首先应该是所有的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这是平等的起点。 如果许多人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平等的权利,对他们来说还谈得上什么后来的机会平等以及争取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平等呢?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不公现象呈现了某种倾向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城乡之间,向城市倾斜;条件好的地区与条件差的地区之间,向条件好的地区倾斜;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向强势群体倾斜;富者与穷者之间,向富者倾斜。 教育不公现象,归根到底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这种二元结构产生的思想意识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但教育不公的种种做法反过来又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差别,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背离。 构建和谐社会,当从大力消除教育某些明显的不公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