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谈大家认为“中日之间肯定会有一战吗”?就现在日本领导人对二
大家认为“中日之间肯定会有一战吗”? 就现在日本人对二战和侵华战争的认识,以及日本国民对二战和侵华战争以及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他们一直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再有就是领土、领海之间的争端,和对资源的控制。 希望大家能详细论述,我会慢慢加分的!
中日必有一战 决战会让日本人服气 中国的大文豪鲁迅曾这样期望交战后的中日关系: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马上就到八.一五“抗战胜利60 周年”纪念日,而处在“冰河”时的中日关系依旧看不见任何缓和与解冻迹象,“泯恩仇”只能成为遥远的憧憬。   观近十多年中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轨迹,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视,多源于“后进”的中国经济、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反感,则是针对日本人骄横、无底的占有欲望。从悲观的角度看,十年以后的中日关系也未必会有实质进展。   其实“长痛不如短痛”,与其两国时有矛盾发生,不如拉开架势“决斗”一场,胜者为王、败者只有称臣,倒也痛快。   “长痛”在于日本人根本不服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中国有名的古话。   日中两国历史相差不多,华夏与大和民族的民性基本相通,日本有“明治维新”、中国有“戊戌变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日本恭恭敬敬地向中国朝廷“称臣”。日本前首相原田茂所著《激荡的百年史》中写道,当时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与日本在英国炮舰的炮口“逼迫”下打开大门后,日本人吸纳了西方的新式科技和知识,而中国的朝廷却在恢复“大唐盛世”的虚幻怀念中固步自封。但在多次阵痛和冲突后,日本成为亚洲的经济和强国,而国力积弱的中国在处处内忧外患中,沦为东亚病夫。因此,在讲究实力的世界格局中,争斗不可避免。   中日间的军事战,从甲午战争开始延续到“二战”才告段落。“屡败屡战”的中国,英勇抗战节节败退,出现英雄无数,但也很可悲的是,日本军队却从不为缺少“汉*”而发愁;而当时的日本感觉在东南亚、亚洲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擂主,如果不是头脑一热挑起“珍珠港战役”,“大东亚共荣圈”或许就成为现实,而美国也只能坐视其一步步“做大”,最终和他称兄道弟。当日本成为战败国后,百业凋敝的现状与“大日本帝国”的初宗相差何止千里、万里。   靠美国的提携和国民的勤奋,日本在60年中的国力神速增长。从“日本可以说‘不’”开始,日本人同时突然发现,凭借强盛的经济能力,能达到军事上没有达到的目标,主动成为“四国联盟”之首,问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职,便是明证。   但在东南亚诸国中,日本“国缘”始终不好,强虏劳工做苦役、慰安妇、毒气弹、细菌战等“二战后遗症”,始终是中日两国民间摩擦的导火索。是否承认侵略、是否应为历史上的烧杀抢掠“谢罪”,一直是拽在人家手中的把柄。各国都感觉日本向联合国、向周边国家撒“银子”是靠财大气粗的“恩赐”、对别人一步一鞠躬、“哈依”之声不绝的背后是虚伪,所以,日本力图与各国修好关系,钱没少出力没少花,但也是“白忙活”。 二战以来,每逢涉及日本军事力量的国际事件,都会引起中国的不安。东南亚海啸灾难后沿海,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次出国参加营救活动、伊拉克战争后日本陆上、空中自卫队参加联军进驻伊拉克、以及最近关于日本自卫队改称“自卫军”的讨论,都使中国感到不安。   与日本成鲜明对比的是,贵为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前“扑通”双膝下跪,承认历史祈求宽恕。不仅令犹太人感动也得到全世界的宽恕,由此恩怨一笔勾销,德国申请“入常”并未成为各方争论焦点。   若从表象上看,中日关系交恶的症结,在于日本领导人是否“认罪”,教科书里是否写明“侵略”和“进入”的区别,或在于日本领导人是否参拜靖国神社等等,而关键却是日本人心里认为,日本从未被中国打败,或推而广之,也从未被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缅甸等东南亚诸国所打败;他们对美国,对前苏联和现在俄罗斯有着印在骨子里的恐惧和敬畏,前者往他们头上扔原子弹、后者就是占着“北方四岛”,能做何种奈何?而对所谓“沾光”的胜利者,他们没有忘记寻找“翻本”的希望,这便是中日关系“长痛”之必然。   民间摩擦是“短痛”的根源   中日之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有一段不算太短的“蜜月”时期。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猛然面对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面对陌生的经济秩序,有些不知所措,日本成为中国学习先进技术、观察世界的最佳窗口,日本人自然成为最近、最有代表性的老师。同时,日本迄今为止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国家,也是除香港以外的资金流入中国最多的国家、也是日本政府贷款最多的国家。为增进两国青年人的相互信任感,双方派遣数千名青年人互访,结果却是两国间的跨国婚姻大幅上升,直到现在,日本也是中国公民跨国婚姻最多的国家。日本电器、汽车等等在中国、在上海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一直是高品质的象征。 “真要拒绝日货,就砸自己的索尼、日立等家用电器,打别人的东西算啥意思?”上海民对反日游行中有人打砸日本商铺、广告的行为大不以为然。虽然欣赏日本货的质量,中国人总在心里防备那些看来低眉顺眼的日本人会在琢磨什么?会不会利用先进科技和最新发现给自己“下套”?难以成为可靠的朋友。在中国逐步纳入世界政治、经济大格局中,日本自然而然地从老师、引路人变成对手、遏制者。有些日本人并由此萌发“优等民族”的感觉,以为有钱就能颐指气使,于是就有“卖春团”到中国嫖*、日本老板侮辱殴打中国员工、在电子游戏中加入侮辱中国的情节等等,让中国百姓感觉很不舒服。   所以日本“申常”消息一出,中国、韩国的老百姓和舆论顿时大哗。上海4.16反日游行就是从网络签名反对日本“入常”引发的。日本快速轮轨交通技术还在竞争京沪间的高速交通项目,有人在网络上称要“血荐”否定日本新干线方案;日本自卫队到伊拉克,被中国舆论认为是战后日本武装力量首次出国,看成是军国主义复活;日本“申常”更被认为是匪夷所思,在网上发起声势浩大的“投票”反对日本“申常”行动。客观地说,日本人现在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人反对。在20多年中,中国依靠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爆发力,在国家整体实力倒是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而国民人格中的怯弱、自私、麻木等劣根也暴露殆尽,在日本学习的中国人中有受黑社会指使,引发重大治安案件,同时也有卖淫、偷盗打架,结为帮会团伙等等,使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评价急剧下降。由于没有有效的相互消除误解的“管道”, 中日两国相互改变彼此的看法和观念的机会就很少很少。   中日之间陆陆续续发生的这些事情,加之文化差异、不同的历史背景及经济实力,两国民众间不信任感的“死结”越打越深,成为中日两国间的“短痛”所在。   中日必有一“战”   中日之间的“冰河”必然会因碰撞而发生破裂,碰撞或许就是一场战争,尽管这场战争的形式与60年前的战争有很大不同。   “战争”的形态已在经贸、文化领域爆发。譬如日本国内反华人士一再喧哗的中国茶叶超铅、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中国啤酒甲醛超标等等;中国国内的足球赛后球迷闹事、帕杰罗汽车事件,东海海底石油勘探权、东芝笔记本电脑召回等,由于中日关系的敏感和脆弱,原本并不足以为道的事情,都显得具有民族、国格上的意义。   经济领域的冲突必然引发政治、军事上的矛盾。日本提出“200海里经济区”后,钓鱼岛海域之争,不仅仅是一个弹丸之地的归属,更在于周围200海里的海底的石油、矿藏的开发。而“战争”是改变日本人心中中国人在二战中的胜利是“沾”英美俄“光”理念的最有效、也是最残酷的方式。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今年的八.一五纪念日,从南到北、从政府到民间,中国各地会有一系列纪念活动,主要内容便是“不忘侵华日军暴行”,激发民族义愤。抗战八年,中国人始终受日本军队轰炸和进攻的制约,几千万人背井离乡到西南谋生求学。中日之间没有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这样规模宏大的决战、没有上百辆坦克、上百架飞机、几十艘潜艇近距离的“格斗”,一定要补上这个历史片断吗?的或许只有战争可以改变日本人不服气、不认账的态度。   有战争就会有输赢。中日之间如果发生战争,各自输赢的权重如何?从军事角度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在国际政治上也会有多种猜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不发生内乱,时间就会对中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