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战国秦汉的典章制度的史料,是通典好还是文献通考好?两部史料哪
两部史料哪部在记载战国秦汉的典章上,史料价值更高?
通典:全书200卷,正文约170余万字,注文约20余万字。其中有关唐代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内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9门,下属子目1584。每目之下按朝代顺序记述。《通典》记载典章制度,往往援引前人具有参考价值的议论。杜佑本人也每在篇首冠以序言,篇中遇有需要进一步解释或申明己见的地方,特标出"说曰"、"议曰"、"评曰"。这些序、说、议、评都是探讨杜佑思想的重要资料。《通典》取材极为广博,包容的史料相当丰富,仅据其注明出处者就有248种。书中所记唐代部分往往详于两《唐书》之志,收集了唐令格式及诏敕、奏疏以及重大纪事(当本诸实录、国史),都是比较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应和今存的《唐会要》、《册府元龟》唐代部分以及《唐六典》具有同样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许多重要史料唯见于此书,如“食货典”中的诸色仓储粮数、仓部格,“刑典”中的开元格等。有些记载则和他书不同,为探讨唐代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线索。此书还保存了一些佚书的部分内容,如“兵典”中的《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两《唐书》志及以后书目均未著录,估计在晚唐便残佚,但《通典》“兵典”各篇保存了不少,提供了唐代的技术,极有价值。另外,“边防典”中也保存了不少佚书片段,如隋《西域图记》、唐杜环《经行记》、屈缪《道里记》、《广志》、《外国图》、《突厥本末记》等,尽管文字不多,也很宝贵。 《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一经问世,就“大传于时,礼乐刑政之源,千载如指诸掌,大为士君子所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赞其“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原原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 此书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屡有刻本流传。 文献通考:“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此外,《通典》以《食货》为首,说明杜佑对国家经济的重视;郑樵《通志》移之于《选举》、《刑法》之后;而马端临更将之列于全书之首,且增加为8门之多,可知马氏对经济的重视更超过杜氏、郑氏。《通典》之《礼典》100卷,占去全书1/2,而《通考》之《社郊考》则3门才60卷,不及全书1/5。又《兵考》一门,详列古今兵制沿革,使《兵典》只叙用兵方法的偏差得到改正。 就总体来说,文献通考作为“续通典”,包含了通典绝大部分的重要史料,补充了唐以后的史料和通典记载的遗漏,但是就战国秦汉这一时期来说,通典和文献通考所载的史料基本一致,鄙人窃以为文献通考的视角广于通典,应该是文献通考好点。但是差别不太大。鄙人还以为对于东周秦汉,最好的资料不是通典和文献通考, 而是左传国策、诸子著述和前四史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