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俄军海军上校利亚钦驾驶「库尔斯克号」和另一艘奥斯卡级?
1999年,俄军上校利亚钦驾驶「库尔斯克号」和另一艘奥斯卡级核潜艇「K139号」远航地中海,挑战正忙于科索沃战争的美国舰队。利亚钦避开「北约」在海底的远程侦听声纳基阵系统,进入北大西洋后,通过狭窄而急流的直布罗陀海峡潜入地中海。 自苏联解体后,这是俄军核潜艇首次进入地中海,逼近正在作战的「北约」舰队。据俄军称,直到「库尔斯克号」姊妹艇完成作战巡逻后,美军第六舰队才发现「敌」核潜艇。如果在战时,两艘核潜艇共四十八枚SS/N/19花岗岩导弹足以毁灭美军航母战斗群。当然,暴露目标后的苏俄核潜艇也休想逃出地中海,
  关键要见机行事了,高速脱离常常是危险的选择,即便是核潜艇的水下航速再高,一般也就是30几节,现在世界上多数驱逐舰的最高航速都能达到32节,速度上优势并不大,何况反潜直升机的速度要更快得多,想靠速度逃脱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在高速航行的时候,潜艇自身的噪音也是最大的,更容易被跟踪定位,牺牲了最大的优势——隐蔽性,同时潜艇自身的声纳性能会降低。   一般来说要视当时双方的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另外,如果气象条件、海况复杂,比如大风大浪则对潜艇有利,水面舰艇和反潜飞机会遇到一些麻烦;所在海区的洋流、海底的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可利用条件,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温跃层的效应来隐蔽自己,在深度合适且海底复杂的地方,可以利用坐沉海底,把自己隐蔽在周围的环境中……   潜艇脱身应该更多依靠最大的优势——隐蔽性,而不应该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