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人名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很多都是以“之”为结尾不会是
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 很多都是以“之”为结尾 不会是巧合吧 为什么这时期这么多 如王羲之 顾恺之 刘牢之 徐羡之 郭攸之 ……
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从语词意义方面解释,认为“之”是语助,第二字作名,所重在上一字。作为这种解释的延伸,胡适认为:“东晋人往往把单名拉长一字,其法以加‘之’字最为普遍。不管‘之’字前的字是否动词,是否可有‘之’字作‘止词’。‘羲之’只是‘羲的’,等于‘阿羲’。故我现在假定东晋刘宋时人的‘之’字双名,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三百年单名的习惯的余波,只是从单名变到双名的一个最便利的、最普遍的方法。” 第二种解释即认为此现象与当时人们信奉的天师道有关。 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论道:“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为名者颇多,‘之’在其中,乃代表其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昙’、‘法’为名相类。东汉及六朝人依公羊春秋讥二名之义、习用单名。故‘之’字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亦可省略。六朝礼法,士族最重家讳、如琅邪王羲之、献之父子同以‘之’为名,而不以为嫌犯、是其显著之例证也。”又云:“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 陈寅恪独具史学家慧眼,敏锐地察觉到此一现象可能与宗教有关,乃作此推论。但必须看到,到目前为止毕竟尚未见到可资证实此说的直接史料,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的“所以然之故”尚“不能详知”(同陈文),就是说陈先生之说尚处于推测阶段,与定论还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