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德市严州虾灯舞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虾灯舞源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连续三年的自然干旱后,地方官府不管当地老百姓饥饿死活,倪、廖、苏三姓代表当地到皇宫去告状。进宫三月之久,告不进官衙,被迫在皇宫钟鼓楼上吊自尽,唐王李世民知道后,亲审此案,便赐给上吊未尽的倪家一个纯金的“五龙杯”,为感皇恩,倪家出资献物,在桃源县城修建了“五龙杯祠堂”,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九为龙出家的吉祥日,舞动滚龙灯、板龙灯、狮子灯,首以虾灯为先,祈求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族兴旺、天下太平。 虾灯舞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兴衰起伏,近1300多年的历史传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集体形式的耕作基本已间断,1989年开始,由黄石镇89岁的老艺人倪恒发起,重新清理、挖掘恢复了虾灯舞的制作与玩耍活动,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九都举行虾灯出家活动。在本地进行祭祖、拜天等活动,常年活跃在乡村。 虾灯舞制作的工艺性非常强,分虾头、虾身、虾尾,特别是虾身的活节部位,要保证伸得笔直,又要能成圆曲形,并要有很大的弹性和活力,要求各种原材料制作时合理掌握精密匀称,稍有偏差,要么就无法伸直,要么就会断节脱身。舞虾灯时有很大的劳动强度,特别是跳跃跨步要矫健有力,左右摇摆上下穿插的幅度相当,所以,舞玩虾灯时必须另配后备演员。由于受民俗习惯的影响,至今流传至九溪、黄石、漆河、双溪、桃花源及沅江流域。 虾灯舞的动作造型另具一格,形象逼真,有着浓郁的水性动物色彩,主要反映了水虾的习性,在水中邀游、奋进、踩雄、亲嘴、戏水的神态。全部动作分为近20个部分,如:1、参拜各方;2、日头过垄;3、鹞子翻身;4、鸦鹊漫步;5、雪花盖顶;6、黄龙抱腰;7、青藤缠树;8、左右插花;9、子母团圆(大、小虾);10、雌雄氕水等等。表示虾子在水中戏耍的各种神态,动作幅度相当大、速度快,粗犷而不失灵巧、豪放中易见细腻,刻画水中动态活灵活现。 要将虾子舞活,还必须苦练,“搓杆”技术,虾灯舞待柄时,要能用指头“搓”得木柄团团转,虾灯才会有千姿百态,并要有两种活力,一是舞虾者持柄要舞,带动虾子的转向和大幅度动作。二是通过“搓杆”牵引虾身各部位的细、微、颤、动、扭曲。这两种力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将虾灯舞活。这些艺人们说,虾灯舞得转,“搓杆”要苦练,要想练搓杆,手指要起茧,虾灯舞得活,前后要配合。 虾灯舞表演时一般用民间吹打乐伴奏,主要是鼓、锣、头拍、二拍、钩锣和两支唢呐,唢呐吹奏《得胜令》作为主要曲牌。头、二拍的演奏。加上大锣(土锣)在关键时刻呛的一声,很能表现虾子追波逐浪的动态,很有表现力。 虾灯舞的表演原始是2名演员,后来发展到多人,特别是近些年来,由原来的倪氏家族独家表演发展到目前其他家族都能参与,活动的时间由原来每年的正月初九虾龙出家日,发展到常年的节假日、婚丧喜庆日活动,由原来草台、坪地的简陋表演发展到如今舞台,再加上灯、服、道效等变迁发展过程,形成了县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骨干艺术项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