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巩固了国家的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到一个较为有利的周边和国际环境。首先,与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苏两国还成了盟国。其次,是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最后,同西、北欧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阶段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良好局面,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同时支持民族解放,坚持睦邻友好,迎来了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的高潮。在这段时间,中国同西欧、日本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中国对外政策调整为主要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当时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针对苏联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威胁,联合国际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在此期间,中国采取“联美反苏”的外交政策:首先,中美改善了关系,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82年8月17日,发表了《八 一七公报》,这些公报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外建交(主要是同西方国家、日本)的第三次高潮,再次,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从此,中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80年代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结论,中国外交据此实现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争取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为此中国把维持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作为自己外交的根本目标;二是调整了“一条线”战略,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内容。中国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 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1)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最稳定的时期。中国同朝鲜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蒙古、越南、老挝三个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与新加坡等建交,并作为观察员国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苏关系在8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1989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同独联体国家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在80年代一直稳步发展。 (2)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80年代初,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出现了一些曲折,但在1982年发表了《八 一七公报》后,两国关系稳步发展。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从而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9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松动,经贸关系有了较大发展。1992年克林顿上台伊始,中美关系一度受到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的困扰,但由于彼此利益的需要,中美关系最终得以不断加强,双方确定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西欧的关系也经历波折,9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 发展。 (3)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对第三世界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从而改善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1992年,中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同77国集团的关系也有了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