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光线有什么关系时间和光线是不同的东西啊怎么超光速就能时间倒
时间和光线是不同的东西啊 怎么超光速就能时间倒流呢
同时性 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是从 对同时性的讨论开始的。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的意义>>中写道:为了完成时间的定义,可以使用真空中光速恒定的原理。假定在假定在K系各处放置同样的时计,相对于K保持静止,并按下列安排校准。当某一时计Um指向时刻Tm时,从这只时计发出光线,在真空中通过距离Rmn到时计Un;当光线遇着时计Un的时刻,使时计Un对准到时刻Tn=Tm+Rmn/c。光速恒定原理于是断定这样校准时计不会引起矛盾。 对于同时性,有主观的同时性与客观的同时性之分。经典力学关于同时性的说法,是客观的。物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由于信号的传递速度限制,不可能均被我们感知,如太阳光照射到地球,需要八分多钟时间。我们感知的,也只是光线传递来的八分多钟以前的太阳的信息,现在太阳什么情况,只有以后才能知道。 主观的同时性表面上没人赞成了,实际上远非如此。用光信号作为两点间同时性的校对信号,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办法。但这种办法推广到任意点之间进行同时性的校对,就会出现一种错误情况。 比如A地发射一个光信号给B地和C地,但B地与C地距A地不一样远。那么A地校对时间起始点 时,因先后接到两个返回信号,它的起始位置就不能确定:与B同时时就不能与C同时,反之亦然。这仅是三点之间的情况,宇宙中有无穷多点的,用光信号进行同时性校对时,实际上既认为光信号具有有限的传播速度,又默认光的速度是无穷大,立即即至。当然,校对了A与B的同时性,再与C校对时,可以告知C应增减多少,但宇宙中的点有无穷多,作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是根本无力完成的。 是不是没办法校对同时性呢?也不是。前已分析过,时间仅是物质变化的量度,使用周期信号来记数,时钟也只是一个周期信号,是一个比较基准。所以我们校对同时性时,可以在一点校对多个时钟,然后分别拿到各个观察点去就行了。是相对的,被测物体也是可作为观察者的。 另外,不能只认为有相互作用时才说物体存在。比如太阳光照到地球上需要八分多钟,我们不能把自己感知太阳光时,才说太阳存在。太阳的实际位置也不是我们看到的位置。有人举例说:与我们相距八十光年处爆发了一颗新星,有人在二十年前写了一本有关新星的书。那么这颗新星不会记载在这本书中。能不能说这本书记叙的完全正确呢?显然是不能够的。因为不管书中记载了没有,八十年前这颗新星就诞生了。我们不能要求记叙完全正确,因为我们的活动能力有限,而事物的变化是无限的。我们只能要求记叙的基本准确。有许多事情我们这一代人是无法得知的,但不能说那种事情不存在。我们的有些感觉掺进了主观的成分,必须经过思维才能了解真情。 比如,我们感到地面是平的(说海平面更恰当)。可地球是球形,海平面当然只是球面一部分。太阳东升西落,实际是地球自转。这些都只有经过思维,有些还需要经过模拟试验才能得出结论。 例如:在北京至广州的火车上设一个邮递员,车尾挂有邮政专车。 某甲乘客要到广州去,在北京站临上车时,给住在长沙的一个朋友乙写了一封信,说了一些事情。当甲乘了一段车后,想起还有一些事情没交待清楚,在火车上又写了 一封信给乙。车上的邮递员很快把信转到车尾的邮政专车上。假设北京站的邮局也把甲的第一封信放在这节专车上,那么长沙的乙同时会收到甲的两封信,甲写信的时间是有间隔的,甲不会承认同时写了两封信。怎样去评价他们说法的是非呢?常识告诉我们,甲是当事人,甲的说法是正确的。乙认为甲同时写两封信是乙的感觉,是不符合事实的。甲的两封信都 寄出了,不论乙收到收不到,都是寄了,不能因乙没收到信就断定甲没有寄信。但如果甲在信的末尾准确地写上了他写信的时间,乙在看信时也注意到这一点,乙就会根据信上注明的时间判断甲在什么地方写的信。并能想到,甲在写这些信时,自己分别在干着什么。但是,自然界的情况要复杂的多,物体大都不能把自己发出信号的时间写在信号上,所以人们在接到信号时需要仔细的判断,不然会出现甲乙两人说法不同的情况,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的。 另外,如果乙的住地不在长沙而在郑州,甲的第二封信又是在经过郑州以后发出,那第二封信就与甲的行程相反,情况就更复杂了。 上述说法是大家早已知道的。当某人要到朋友那里去而希望朋友到车站给自己帮助时,总是打电话或发电报给自己的朋友,就是因为电话或电报有比信件更快的传递速度。如果写信,除非是几日前就把信寄出,那就只好由自己去拆信了,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如果甲不是乘火车而是乘飞机,飞机中途在武汉停留。甲在北京起飞时寄出一封信,甲在武汉停留时又寄出一封信。如果邮政系统仍以火车送信,那么乙收到甲的第二封信要比收到甲的第一封信要早一些。如果 乙粗心一点,就会把信的次序颠倒。当然乙可以从信的内容和注明的时间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自然界怎样来标明这些信号的先后呢? 对于信件发出的时间,甲的说法是正确的,而乙只有在经过思维分析后才能 得到正确的结论。“狭义相对论”否认甲的说法,承认乙的感觉,不出错误才怪呢。 “在某个参考系中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参考系看来,将变成被一定时间间隔分离开来的两个事件”。“在某个参考系中同一地点但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参考系看来,会变成被一定空间间隔分离开的两个事件”。这两种说法,用“看来”一词表述,只反映观察者的感觉,并不是事实。而这两种说法,却是“狭义相对论”使时间与空间等价且可以互相转换的理论基础。 九 光的作用 “狭义相对论”几乎可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唯独不能解释“光子”。 光的性质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理论,我在本文物理学一节中,估计光的所谓二像性,就分别是光子的个体与群体的结果,而光电效应,是光子个体表现,反射、折射等波动性质是群体表现。光子又极可能是质量不同的光子群。同色的光线,又可能是具有相同能量却具有不同质量和速度的光子群。这从光的多普勒效应中可以觉察。 我认为,光学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并不矛盾,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描述光这个物质而已.光学的粒子说,指出的是光子的单体,无数个光子去轰击一个原子,只有很少光子能与原子发生碰撞,起作用的只不过是个体.光学的波动说,指出的是群体现象.就象一支部队,每个士兵是单体.整个部队是群体.如果把光子看成子弹,光的波动说就是说每个波峰相当于排射,光子说指的是单击.子弹从枪膛有初速,光子从原子中发出也有初速. 水波,声波的传播,都是借助于媒质.媒质都是由单个分子组成的.它们的特性,类似<光子>的性能.只不过是数量众多,只能按群体看罢了.水波是振动源冲击振动源周边的水分子,是它们运动,又由于反弹向中心运动,反复运动行成波动.声波同样如此.光波的传播没依靠介质,而是无数小粒子向外飞. 每个原子都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电子不停的绕原子核运动.光子群照射原子,只有很少光子能击中电子,电子的能量增加到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时,就产生电子移动,这就是光电效应.而多个电子移动才行成电流. 光速与产生光的光源的运动无关,而与参照系的选择有关. 我们能够感知的光,只是快速运动的众多粒子的很小一部分。当光子的能量降低到红光以下或能量增加到紫光以上时,我们用眼睛就不能直接感知了。要感知它需要借助仪器的帮助。但不能被感知并不等于这些物质不存在。“光子”和基本粒子一样,也具有一定的质量,动量,能量,也同样适用万有引力定律。对于光的本性问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至于光源的发光机制,光与光源的关系,都需要认真研究。从类比的方法去看,极可能各向不同性,这些问题,本文不去探讨。 我们在这里只谈一谈光在我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前面说过,光线是我们用眼睛感知物质的主要媒质,是把物质的特征信号传递给人们的忠诚邮递员。 一个物体的是否存在,是否运动,与光线的存在与否并无关系(严格来说在有光子碰撞物质时,会使物质受力。)那么,洛仑兹变换式中光速c,又不是凭空得来的。为什么在测量速度的计算中,却出现了与光速有关的数据呢? 这就使我们想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就象在同时性一节中所举的例子。这个例子虽是假想,要相实验并不费力,朋友们有兴趣不妨试一试。 可能会有人说:“不对,这是假设光有传递信号作用后引起的,而光实际上没有这种作用,我也没发现这种作用。” 我要这样来回答:现在比较事物,不限于把两种物体拿在一起比较 了,而是依据比较基准进行测量。测量时又不是拿尺去量,而是用仪器。测量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与被测量物体接触,而是用眼看。试问:没有光线的传递作用,我们能看到物体吗?我们用的望远镜,显微镜,测距仪,只不过利用几何学知识进行换算,也没有直接接触物体。对于一个运动物体,又不能与静止物体放在一起,主要靠光线的传递作用。用雷达测量时利用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与光的性质近似。而光传递信息作用由于本身的速度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误差,就好像邮递员不论怎样努力总会造成时差一样。 光的传递信息作用像个邮递员,那么把事物的特征信号从光线上取下来也应该是可能的了。当然是这样,而且大多数人都曾样做过,只不过不注意罢了。 试问有哪个人没照过相片或没见过相片呢。照相就是从光线上取下事物 特征信号的一种方法。我们看到相片,就能看到过去年代的信息。但要与相片谈谈话,那就不可能了。科幻小说的 作者敢于幻想乘上超光速的火箭回访几个世纪 前的伟人,那只是幻想,并不科学。但科学发展以后,超光速的飞行器定能产生,看到“伟人”的形象则完全可能,要想再与“伟人”谈话却是不可能了。因为看到的只是像,不是物。 现在,电视已在全国普及,可视电话也已投用。可视电话虽然可以对面谈话,但电视屏上的毕竟只是对方的图像,要想接触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人们的感觉不限于视觉一种,而是有多种功能的。只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使用,才能感知实物。 当然,普通照相只是保存了部分图像信号。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息摄影术的应用,给图像信号的保存和再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磁带录像,激光录像等新设备的问世,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出现全息电影,那就会给人更加逼真的感觉,可是这仍然只是假象。 如果把照相看成是时间机器的话,把过去的录像重新放映.我们就可以看到过去了,但是那毕竟是像,不是物的本体.再说,光线在空间传播时,还有折射,反射,还会受到引力而改变方向.当这些信号被反送回来时,我们也可能看到过去的形象. “狭义相对论”用所谓四维时空来代替现实的三维空间,在观念上,呈现的是保留旧的形态而又呈现新的形态。而事物的变化是旧的形态的消失和新的形态的产生,所谓四维时空显示的是与事物发展情况不符合的。人的主观感觉由于视觉的暂留作用可以保留很短时间旧的事物形象,但毕竟是错觉。